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在经历了消除贫困、解决温饱发展阶段后,目前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正在向小康迈进,生活质量大幅提高。2008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3元人民币,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28倍,比西部大开发初期的2000年增长1.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2元人民币,比1978年增长35倍,比2001年增长1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955年为14元人民币、1978年为52元人民币、2000年为4913元人民币,2008年为11972元人民币。居民人均消费水平1952年为122元人民币、1978年为181元人民币、2000年为2662元人民币,2007年为4890元人民币。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呈多元化特点。在农村,除粮食和棉花等传统农作物外,林果等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渠道。2008年农牧民人均从林果业获得收入340元人民币。在一些林果业发展较早的县市,林果收入已经占到农牧民收入的40%以上。外出务工特别是到东部地区务工成为农牧民增收的又一新途径。2008年外出务工的新疆农牧民达150万人次以上,全疆农牧民人均劳务增收150元人民币。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也带动了民族手工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几十万人就业,增加了居民的家庭收入。
城乡居民的消费总量不断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49年的195.62公斤、1978年的300.09公斤,增长到2008年的426.60公斤;人均棉花占有量由1949年的1.18公斤、1978年的4.46公斤,增长到2008年的141.52公斤;人均肉类占有量由1949年的11.68公斤、1978年的7.83公斤,增长到2008年的53.85公斤。
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居民1978年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为60.8%,2001年为50.0%,2008年为42.5%;城镇居民1980年恩格尔系数为57.3%,2001年为36.4%,2008年为37.3%。消费层次已从一般家庭消费向服务、文化、教育、旅游、保健、信贷、信息、小轿车和高档住房消费发展。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农产品消费向小康型电子产品消费转变。食品消费从主食型向追求多种营养成分合理摄取的副食型转变。衣着消费向成衣化、时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发展。耐用消费品经历了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等,到彩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等,再到电脑、摄像机、钢琴、健身器材等的发展变化,小轿车正逐渐走入百姓家中。
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数量不断增长。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洗衣机数量从1990年的12.58台、2000年的20.87台,增长到2008年的38.00台;冰箱数量从1990年的0.40台、2000年的9.93台,增长到2008年的30.32台;摩托车数量从1990年的1.37辆、2000年的18.33辆,增长到2008年的50.77辆;移动电话数量从2000年的0.33部,增长到2008年的54.00部。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空调器从2000年的2.78台增长到2008年的11.18台;移动电话从2000年的4.81部增长到2008年的144.40部;家用电脑从2000年的5.68台增长到2008年的41.32台;家庭汽车从2000年的0.82辆增长到2008年的4.62辆。
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交通工具多样化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改革开放初期从乌鲁木齐到北京乘火车需耗时近一周,现今乘飞机仅需3个多小时。城市每万人拥有铺装道路由1978年的1.6公里、2000年的4.5公里,增长到2008年的15.7公里;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从1978年的3.1标台,增加到2008年的13.2标台。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1983年的10.20平方米、2000年的17.25平方米,增长到2008年的22.79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1983年的11.90平方米、2000年的20.06平方米,增长到2008年的27.30平方米。目前,全疆设市城市自来水普及率为97.86%,县城为87.18%;城镇集中供热普及率为51.2%,污水处理率为6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6%;城市燃气普及率为89.33%,县城为66.67%;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0.49%,绿地率为26.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6.94平方米。近年来,南疆库尔勒、和田、喀什、阿图什、阿克苏、墨玉、洛浦、疏勒等23个县市的30多万户各族群众用上了清洁且价格优惠的天然气。目前,南疆地区天然气新用户以每月上千户的规模增长,“砍胡杨、烧胡杨”正在成为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