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央视名嘴张政新疆从政 任主席助理 名人从政一览(名单/简历)  -金融国资纳入企业国有资产法调整范围 央行加大中小企业信贷 -土地规划纲要发布 2020年确保耕地18亿亩 -陈云林:访台筹备工作继续进行 检警机关锁定10名涉袭张铭清嫌犯 -北京房价三年来首降 上海救市14条政策出台 各地救市效果不明显 -环保部将每日报各大城市空气质量 大亚湾核电站未影响居民健康 -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朱志刚被"双规" 央视名嘴王志挂职丽江副市长 -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3岁 下半年推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 -出口退税率上调纺织业利润增57亿/答问 我出口食品合格率超99% -陈锡文:土地承包权 农民房产不能抵押 禁小产权房 政策被误读
改革开放与人口发展论坛总结计生工作成就与经验(实录)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10 月 2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上午9:00,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社科院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与人口发展论坛”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论坛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当前人口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通过高层倡导和社会宣传,促进全社会对人口发展问题的重视,推动新时期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

  • 赵白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由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与人口发展论坛”现在开幕!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今天论坛,并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和嘉宾。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九指导检查组组长柴松岳、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2008-10-23 09:00:32

  • 赵白鸽:

    参加本届论坛的还有近30名国家机关和各省市的省部级领导同志,他们是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全立,中央党校副校长石泰峰,全国人大常委、中直机关工委员副书记、学习指导组第九组副组长陈希明,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洪天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钟攸平,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中国记协常务副主席翟惠生,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俊芳,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璇涛,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生练,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甘霖,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文华,国家计生委原副主任杨魁孚、李宏规、吴景春,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2008-10-23 09:05:24

  • 赵白鸽:

    今天到会的还有中直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的负责同志。他们分别来自中组部、中宣部、中农办、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总工会,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参加本次论坛,并将作出思想贡献的还有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口与发展中心等专家和学者,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2008-10-23 09:11:48

  • 赵白鸽:

    参加今天论坛的还有我们国家的所有主流媒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以及中国政府网、人民网、中国网和中国人口网等,他们都派出了强大的阵容,将通过网络、视频、电台和报纸等方式将本次论坛的信息向全世界传播,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次论坛还邀请了部分省市人口计生委的负责同志,特别是人口在6000万以上的人口大省的领导同志们,国家人口计生委机关及直属联系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也光临了本次论坛。在此,我谨代表本次论坛的主办方,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2008-10-23 09:13:33

  • 赵白鸽: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中国走过的发展历程如同一幅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中国发展的历史成就是什么?是近三十年来9.6%的年均GDP增长,是人类发展指数的快速提升。包括人口在资产运行的转变、人均寿命、人的健康、教育、卫生水平的提高,是人类资本开发、利用和增长的过程。中国所取得的这些跨越式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三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经济腾飞、社会进步、与人口交相辉映的奋斗史。未来的中国人口发展将向何处去?如何把握和应对人口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要机遇和重大挑战?政府将如何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职能转换,加强公共服务职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今天的改革开放与人口发展论坛我们荣幸地请到了来自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前沿领域的领导者和专家学者,他们将以历史事实、前瞻的视野和权威的解析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思想启迪,为未来的发展探明方向。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国家人口计生委李斌主任做主题演讲!

    2008-10-23 09:15:07

  • 李斌: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辉煌历程,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封闭落后和沉闷僵化的状态,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桎梏,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有利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的英明决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正是从这一国情出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将解决发展问题与解决人口问题紧密结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行综合决策、统筹推进。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全面发展的两大奇迹。实践证明,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利保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谱写了辉煌篇章。

    2008-10-23 09:17:49

  • 李斌:

    今天,站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共同回顾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道路的信心。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大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将控制人口纳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战略性任务,一定要抓好。

    2008-10-23 09:23:55

  • 李斌:

    1980年,党中央发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1981年,成立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写入了《宪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口问题被提高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从1991年开始,中央连续15年召开了专题座谈会,研究部署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随着我国低生育水平的出现,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2001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2004年,国家启动了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历时两年,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008-10-23 09:25:15

  • 李斌:

    经过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和艰辛努力,我国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妇女综合生育率从实行计划生育前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使我国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到来,有效地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飞跃。

    人口数量有效调控,为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重要条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抚养比下降1/3左右,创造了较长时期的人口红利期,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4以上。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国家,人口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8.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200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400美元。从改革开放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上升到74%。据测算,如果不搞计划生育,也就只有人均1800多美元。

    2008-10-23 09:28:32

  • 李斌: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据测算,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的资源环境将面临更为沉重的压力,人均耕地、森林、水资源、能源等将比目前减少20%以上。

    人口生存和发展状况明显改善,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顺利。我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8岁提高到目前的73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5岁以上的国民人均受教育水平从4.5年提高到8.5年,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到了18.1‰,孕产妇死亡率降至36.6/10万。在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中,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提高最快的国家,由1990年的第105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81位。

    2008-10-23 09:32:01

  • 李斌:

    为世界人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树立了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探索出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路子,为减贫事业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前的2.5亿减少到1500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扩大人口发展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我国在国际人口发展领域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三十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推动改革、谋划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要以这一基本国情为根本依据。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只有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问题,实现人口自身发展的协调,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必须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实行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必须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

    2008-10-23 09:35:21

  • 李斌:

    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人口发展态势。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本世纪上半叶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高峰,人口素质总体不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人口流动与迁移更趋活跃,人口发展处于数量、素质、结构及分布各要素相互交织、综合作用的历史时期。

    总的来看,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从更长的时期看,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将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2008-10-23 09:38:19

  • 李斌:

    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综合运用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08-10-23 09:41:32

  • 李斌:

    根据这一总体思路,当前要着力推进四个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和持久的动力源泉。

    (一)学习运用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认识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积极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1/4,人均矿产资源是1/2,人均资源量综合排名世界第120位。按现有的需求水平,我国的粮食需求总量到2020年为6.03亿吨,2033年为6.63亿吨,大体比现在2亿吨的粮食生产能力高出20%到30%,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环境可持续指数在146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倒数第14位。

    2008-10-23 09:42:57

  • 李斌:

    以基本国情为依据谋划未来发展,要求我们既要适度的调控人口增长,又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生育率应该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及其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预计2020年,人口总量要达到14.5亿人,2033年左右达到峰值15亿人。

    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现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保持人口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紧紧抓住三个关键点: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流动人口,关注点在人口“大”省、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较“晚”省份和流动人口较“多”省份,加强分类指导,抓重点促全局。

    另一方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生产方式上实现双资源优化组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节约利用物质资源,形成在科技进步基础上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并重的产业结构。在消费方式上倡导适度储蓄、适度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分配方式上,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不断完善分配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8-10-23 09:46:09

  • 李斌:

    (二)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科学把握人口因素变化对于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积极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的重要目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2008-10-23 09:50:12

  • 李斌:

    从人口结构特征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庞大,劳动力资源充足。按16岁到64岁的人口计算,2016年将达到9.9亿人口的峰值。2050年为8.7亿人,比2000年还要多出2800万人,高于目前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总和。

    从市场能量规模看,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均收入仍然处于较快的增长阶段,内需潜力巨大,必将成为较长时期内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大动力。世界经济论坛10月8日公布的《2008~200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的排名首次进入前30位。拥有快速增长、规模庞大的国内外市场,宏观经济保持稳定是我国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一个保障。

    从工资收入的变动趋势看,存在着可承受的增长空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物价向上波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今后我国劳动力成本合理增长是客观事实,也是劳动者分享改革开放成果、调整分配关系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据统计,今年的上半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首次达到了月千元以上,比上年提高了16.4%。即使是这样,当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也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我国劳动力成本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依然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2008-10-23 09:52:02

  • 李斌:

    我国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影响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瓶颈。当前,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一些地方出现了民工荒,主要是技能工人荒。作为制造业的大国,我国还处在世界产业分布链的低端,这种状况也需要改变。着力提高人力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已经成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键。必须在继续挖掘未来十几年人口数量红利的同时,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力发展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劳动力队伍,不断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2008-10-23 09:55:19

  • 李斌:

    (三)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人口自身是一个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人口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2008-10-23 09:57:57

  • 李斌:

    当前要着力解决制约人口自身协调发展的四个问题:

    一是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全国每年约有80万~120万例出生缺陷发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我们将加强部门合作,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探索推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努力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2008-10-23 10:00:16

  • 李斌:

    二是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促进社会性别公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严重偏离正常值范围,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严重隐患。对此,必须高度关注,强力遏制。近几年,在全国开展的“关爱女孩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将全面总结经验,加大男女平等和文明生育观念的宣传教育力度,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开展优质孕产期保健服务,坚决打击和查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通过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切实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

    2008-10-23 10:02:07

  • 李斌:

    三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与合理分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以市场为主导、以发展型迁移为主要形式,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和城乡区域流动。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未来二、三十年,是我国人口城镇化速度全面加快、人口迁移规模最大、活跃程度最高的时期,将有3亿左右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成为综合影响我国未来一个时期整体及区域发展、产业布局、生态建设、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低生育水平长期稳定。我们将做好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工作,提出人口合理分布的政策、对策建议,研究制订推动人口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探索通过产业结构的提升,带动人口转移的具体路径和模式。根据城乡一体化格局发展的要求,解决好人口与城镇布局之间的关系。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建立流动人口优质服务体制机制,使流动人口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形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格局。

    2008-10-23 10:02:50

  • 李斌:

    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破解人口抚养比升高的难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趋势明显的特征。2007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8.1%,2020年将达到11.2%,到本世纪40年代将达到峰值3.2亿人,占总人口的22%。

    我国未富先老、老年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决定了我们只能走中国特色积极、健康的应对老龄化的路子。在农村,集中了全国70%的老年人口,养老成本相对较低,可考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社会保障为依托的田园式养老方式。加快建立广覆盖、补贴式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对最需要保障的计划生育家庭老人给予优先优惠。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在城镇,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对赡养和照料老人的独生子女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对老人给予适当的护理补贴;同时,积极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知识和经验密集型产业,发展适合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市场,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

    2008-10-23 10:03:16

  • 李斌: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积极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涉及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创新工作理念。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服务意识,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和人文关怀,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更加注重用经济手段调控人口增长,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8-10-23 10:03:48

  • 李斌:

    二是改进工作方法。从根本上改变过度依赖行政制约手段的思路和做法,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科技等多种手段综合施治,建立健全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是完善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管理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关于县、乡两级服务站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任务,推进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和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提高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信息采集等服务能力和水平。

    2008-10-23 10:04:33

  • 李斌:

    三、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保障。

    2008-10-23 10:04:49

  • 李斌: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发展宏观调控体系。

    一是不断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宏观决策机制。坚持将人口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深入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人口宏观调控政策。统筹协调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完善人口发展动态监测、综合分析和预报预警制度。

    2008-10-23 10:05:06

  • 李斌:

    二是加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区域协作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和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对出生、婚姻、死亡、流动、户籍、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人口管理制度的统一协调。

    三是建立健全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相适应的政绩评价体系。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改变单纯以人口数量指标为主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涵盖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探索开展对人口综合承载力的变动情况和人口协调程度等的评估。

    2008-10-23 10:05:46

  • 李斌:

    (二)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一是全面实施和完善“三项制度”。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提高奖励扶助标准,从2009年起标准提高20%,达到年人均不低于720元;扩大“少生快富”工程实施范围;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

    2008-10-23 10:06:04

  • 李斌:

    二是构建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框架。围绕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和养老保障等六个方面的问题,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措施。

    三是统筹协调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征地补偿等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衔接,制定和完善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的优先优惠政策。当前,应高度关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工作,在相关改革措施中切实维护计划生育家庭的利益。

    2008-10-23 10:06:32

  • 李斌:

    (三)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人口发展领域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等人口发展领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

    二是利用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家庭、个人等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投入机制。

    2008-10-23 10:06:50

  • 李斌:

    (四)建立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机制。

    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基层政府的职责和权限,赋权于群众和社会自治组织。加强对群众自治组织的帮助和指导,增强群众参与和群众自治的能力。坚持依法办事,切实尊重和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是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以及设立固定的政务、村务公开栏等,广泛公开各项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办事规程等。

    2008-10-23 10:07:15

  • 李斌:

    三是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的生力军作用,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加强群众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分析和互动,接受社会监督。

    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持久动力,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需要全社会为之共同努力、不懈奋斗。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不断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8-10-23 10:07:44

  • 赵白鸽:

    谢谢李斌主任的发言。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伟光院长做主题演讲,请大家欢迎!

    2008-10-23 10:08:13

  • 王伟光:

    同志们: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改革开放与人口发展论坛,作为东道主之一,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口战线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口发展道路取得卓著成绩,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此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同志做了很好的概括和总结。我想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如何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角度,谈一下我的认识,主要谈三个问题。

    2008-10-23 10:09:52

  • 王伟光:

    一、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口发展已经迈出了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第一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人口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口发展战略和理论

    当今世界,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本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资本。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固然都起着重要作用,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更为重要。在当代,发展必须依靠人力资本以及同人力资本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资本,已成为共识并为各国成功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所谓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进行投资所形成的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体能、技能、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具有其他资本所无法代替的价值。改革开放30年,我国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口发展战略和理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人口发展道路,由人口数量大国逐步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并且迈出了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第一步。

    2008-10-23 10:15:26

  • 王伟光:

    众所周知,我国素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著称于世,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基本国情的主要特点。虽然过去人口数量很多,但是由于人口教育、科技、健康等素质不高,人口年龄等自然结构和城乡、就业等社会经济结构比较落后,造成人力资本积聚不够雄厚的局面,严重地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在生育率、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长期持续下降的同时,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如目前与1978年比较,城乡居民科学、教育、文明素质大幅度提高,国民平均所受教育年限已由4年提高到8年左右;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时预期寿命已由68岁提高到73岁左右;人口结构向着合理化方向转变,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所占比例持续增长,城乡就业人口由4亿增加到7.7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中,有70%以上是与劳动力数量增长、劳动力素质提高和劳动力配置改善相关的;人口城市化驶入“快车道”,城镇人口比例由17.9%提升到接近45%;2007年人均GDP达到1.89万元,提高了近10倍; 2006年我国医疗服务、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成人识字率、大学普及率和农业增加价值比例已经达到第一次现代化标准,人均GDP、农业劳动力比例、服务业增加价值也接近达标,处于第一次现代化成熟期。这一切表明,我国已经完成由人口数量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初步转变,这就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基础,并且迈出了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重要一步。

    2008-10-23 10:16:13

  • 王伟光:

    中国人口发展的这种划时代的转变,是党中央英明决策、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包括人口科学以及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努力,以及从事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专门队伍的努力。大家知道,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便提出了节制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主张,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发表了《新人口论》,主张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利用人口多这个大资源、但要去掉这个大负担。然而,马寅初先生正确的主张却遭到不应有的批判,人口理论和人口问题变成无人敢于问津的“禁区”。70年代我国在人口数量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党和政府出台实施了旨在控制出生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明显效果。

    2008-10-23 10:17:36

  • 王伟光:

    当然,在人口理论上真正实现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还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为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平反之后。我国从事人口理论研究的一些专家学者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生产相适应的“两种生产”理论,论证了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劳动年龄人口与生产资料、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人口教育素质与科技进步、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人口地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等的关系,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和阐发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相结合,以数量控制为重点的人口发展战略,为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切实加强计划生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当时,广大干部和群众将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计划生育实践,概括为“经济要上去、人口要下来”的简明道理。在实践中,通过算账对比、典型引路、政策扶助等办法和措施,探寻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少生快富计划生育模式。

    2008-10-23 10:18:06

  • 王伟光: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事人口理论研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在“两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资料生产、人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三种生产”理论,以及物质资料生产、人自身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的“四种生产”理论,不仅将人口生产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而且同资源、环境保护紧密地结合起来,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指导下,又进一步提出并阐发了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可归结为资源的良性循环变换;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可持续发展归根结蒂是为了造就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人类参与并且按照人的科学的、符合规律的、有意识控制的物质变换,才称得上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得以实现等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口发展理论和战略。

    2008-10-23 10:28:54

  • 王伟光:

    人口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和对外学术交流的加强,给人口科学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深刻的经济发展转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社会转型,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我国人口发展史上前未有过的人口转变,包括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以及步入低生育水平以后的“后人口转变”,人口科学在这种大转变中获得长足发展。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人口转变的伟大变革,为人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口科学只有在同实践结合中才能有所作为。同时,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也使当今世界面临的两类不同性质的人口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发展中国家忧虑的是生育率过高,属人口压迫生产力性质人口问题;发达国家忧虑的是生育率过低和劳动力不足,属生产力压迫人口性质人口问题。对我国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鼓励从事人口研究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走向世界,才能进一步推动人口学学科体系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人口发展事业。

    2008-10-23 10:29:15

  • 王伟光:

    二、我国人口发展仍然面临巨大压力与空前挑战,增强人力资本积聚、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人口发展的艰巨任务

    迄今为止中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数量大国,人口状况怎样,尤其是能否顺利实现由人口数量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8-10-23 10:29:39

  • 王伟光:

    改革开放30年来人口战线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功德无量,但是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21世纪仍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新的人口问题的压力和挑战。在我国,虽然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迫生产力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人口零增长的到来犹如海平面上的桅杆依稀可见,但是人口增长的惯性还没有释放完毕。预测表明,2030年全国人口增长到接近15亿时,才有可能停止增长,也就是说,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尚未完成,仍需努力。从人口自身的变动和发展角度观察,在人口增长势能得到相当程度的释放之后,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方面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形成重大压力,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比较突出的,一是人口素质问题。目前每年约有20~30万肉眼可见的先天畸形儿出生,地方病患者在6000万左右,全国残疾人总数达8296万人,其中智力残疾人达554万,不健康人群总体数量庞大。30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入学率和升学率大幅度提高,但是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人口所占比例仍然不高,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刚刚达到8年,距离发达国家乃至某些发展中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二是出生性别比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近年来一直在120上下波动,严重偏离103~107的正常值。这不仅影响到人口自身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会造成未来的婚姻性别挤压,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三是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年龄结构正以比较快的速度达到老龄化较高水平。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8%,预计2020年可超过12%,2050年可超过23%,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最高水平之列。人口变动和发展的这种状况,严重地束缚了人力资本积聚的增长,制约了由人口数量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

    2008-10-23 10:30:00

  • 王伟光:

    从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角度观察,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和矛盾,一是劳动年龄人口的继续增长和就业问题。出生率长期持续的下降,已使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放缓,但是未来10年内劳动年龄人口仍处在缓慢增长阶段,10年过后也将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到2010年,劳动力供给总量将达到8.3亿。劳动力供需之间的不匹配现象日益突出,一方面对生产性人员特别是熟练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形成结构性失业。

    二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的流动和迁移空前活跃,我国正在经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和迁移。目前农村进城务工农民数量超过1.3亿,形成主要由中西部流向东部地区、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的“民工潮”,今后一二十年还将有数以亿计的人口从农村流入城镇,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动力,同时又是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制约和挑战。

    三是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人口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高耗、低效、高污染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趋势难以在短期内改观。近年来强调节能减排,加速发展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情况有所好转,但是耕地、淡水、石油等能源和某些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短缺,水、土壤、大气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的长期存在,使资源和环境处在前所未有的高负荷期。而且,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和增长潜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承担着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的责任和国际压力,我们只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路子。可见,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增强人力资本积聚、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

    2008-10-23 10:30:51

  • 王伟光: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人口发展政策原则,大力实施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口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坚持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人口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口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解决,要在继续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大力提高人口身体、教育和文明素质,调整人口年龄、性别、城乡分布等结构,使人口的变动和发展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变动和发展相适应,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政策就是决定的因素。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要依靠正确的人口政策的实施。这里,我想就当前国内外关于人口政策的不同声音,谈点制定人口政策的理论依据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2008-10-23 10:31:12

  • 王伟光:

    第一,长期性原则。人口变动具有长期和累积的特点:人口再生产周期比较长,目前我国代际间隔在25年左右;一般人口增长率(包括负增长率)不会很高,但是指数增长累进性特点突出,如果保持1%的年增长率,70多年即可翻一番。人口政策不能有大的失误,调整人口生产不可能像对经济调整那样采用关、停、并、转手段,只能通过生育率的调整,经过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大约经过七八十年即一个人口预期寿命的时间,才能做出较有成效的纠正。因此,人口政策不但要顾及眼前,还要顾及到将来,起码要顾及到七八十年以后可能带来的后果。不能因为人口过多,就实行生育率越低越好的政策;同样也不能因为人口和劳动力短缺,就实行生育率越高越好的政策。要弄清人口增长(包括负增长)的势能或惯性至关重要,一定要把握好人口零增长拐点出现后的变动和发展趋势。

    2008-10-23 10:31:43

  • 王伟光:

    第二,全面性原则。人口作为居住在特定时空的总体而言,是数量、质量、结构的统一。不同时期的人口政策可以有所侧重,如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政策侧重人口的数量控制方面,无疑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但是任何时候的人口政策,都要兼顾人口发展的各个方面,不可失于偏颇。如实行旨在降低生育率的政策,出生率的下降必然带来少年人口比例的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和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因此,必须把握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和节奏,将老龄化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口变动和发展说来,这一点尤为重要。不但人口数量控制要兼顾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调整,而且要将人口“控制”、“提高”、“调整”纳入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发展之中,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

    2008-10-23 10:32:30

  • 王伟光:

    第三,协调性原则。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人口自身数量、素质、结构的协调,要求计划生育政策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生育率,还要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合理调整。从根本上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出生率和出生人数的下降,减少了未成年人口的消费,增加了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积累的比例,增加了教育、科学、卫生等用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投资,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调整,但一些具体政策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二是人口政策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归根结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资源环境的需要,因而要坚定不移、坚信不移地贯彻执行。然而在改革开放、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口转变深入发展,人口素质和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大力提高人口健康、教育、文明素质,合理调整人口年龄、性别、城乡结构,不断增强人力资本的积聚,显得格外重要。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来人口政策的重点是人口的数量控制,那么未来的人口政策则要在继续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加大人口素质提高和结构调整的份量,重点是提升人力资本的积聚,实现由人口数量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进而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

    谢谢!

    2008-10-23 10:32:39

  • 赵白鸽:

    下面请中央党校副校长石泰峰同志进行主题演讲,题目是《法制建设与人口发展》,请大家欢迎!

    2008-10-23 10:35:42

  • 石泰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30年,也是我国在人口发展事业上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30年来,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下,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主要任务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出台,并写入宪法。中国人口的有效控制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举世共睹的"两大奇迹"。实行计划生育使占世界人口20%的13亿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得到巨大改善。

    30年来,坚持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人口发展领域的法制建设既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人口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2008-10-23 10:38:20

  • 石泰峰:

    一、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走向法治化的进程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既关乎国计,又影响民生。人口计生工作作为政府一项重要工作,必须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这是依法治国的建设法制政府的要求。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从法制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走的是一条从政策调控到法律调控、从地方性法规到国家法律的渐进之路。为缓解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并开始大规模实施。虽然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写入了宪法,但只有原则性的一条。

    可以说,当时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在宪法原则指导下的政策调控行为,或者说,是以政策调控为主的行政管制行为。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具体法律来调控计划生育,主要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开展工作。第二个特点就是在宪法原则指导下的地方性法规调控。人口计生工作有关的法规,不是从中央搞起来的,而是地方先行一步。1980年,广东省出台第一部地方性计划生育条例。然后,各省人大陆续制定地方性法规来规范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但是这些地方性立法,主要是规定公民要履行计划生育义务,对公民权利保护的规定不是太多,对政府依法行使权力的要求少,重在强化政府管理层面的地方性立法。

    2008-10-23 10:38:59

  • 石泰峰:

    随着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并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特别是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这一系列的条件环境变化决定了人口计生工作要转型,要纳入法治的轨道。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人口计生工作进入到法律调控的阶段。《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同过去地方先行制定的地方性计划生育法规相比,更加突出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突出了对政府依法行使权力的规范,体现了政府行使权力的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真正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计划生育领域,制定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8-10-23 10:41:13

  • 石泰峰:

    在人口结构领域,通过《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了特殊弱势群体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通过《刑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和相关决定,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

    在人口素质领域,通过《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普及和巩固了九年义务教育,发展了职业教育,提高了高等教育质量。

    在劳动与就业领域,通过《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为促进就业和人口的合理迁移创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在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领域,通过《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等有关规定,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8-10-23 10:42:03

  • 石泰峰:

    可以说,以宪法为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主干、有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规章为配套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体系已基本构建。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开展便民维权活动,积极探索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计生工作已经迈入了法治化的轨道,这是我国人口计生工作进入新阶段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口计生工作关系群众的生育、生产、生活,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并通过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来保护好、实现好群众的合法权益。

    2008-10-23 10:42:37

  • 石泰峰:

    回顾三十年来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的历程,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有以下特点:

    (一)渐进探索,地方先行。1980年广东省出台第一部地方计划生育条例,至20世纪90年代初各省普遍制定地方法规(或规章)。地方先行立法,符合中国实际,减少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实施的风险成本,并为此后国家立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可选择的模式。2001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各地又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规定进行了全面修改和完善,促进了法制统一。

    (二)法律引导,分类实施。由于各地人口发展状况、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同,加之计划生育地方立法先于国家立法,且已实施多年,国家立法只对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原则性规定,为地方制定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提供法律依据。比如生育政策的设计,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宏观指导,也照顾了人民群众的生育意愿,并且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授权,实行多元化的生育政策,适应了中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差异较大的国情。基层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具体制度与措施,也主要由地方性法规作出规定。

    2008-10-23 10:43:33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中国流动人口分布集聚 广东江苏等10省占六成多
国家计生委:流动人口开始呈现出“不流动”现象
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14.5亿人 2033年峰值15亿人
中国提高计生家庭子女受教育年限 增强就业能力
李斌:当前着力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四问题
"十一五"期末中国人口总量要控制在13.6亿以内
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3岁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下半年推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制度
图片新闻:
联合国人居署报告称北京是世界上最平等城市
广州珠江江面被黑色污水侵入 环保局称源于河涌退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