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中方项目跻身“火星—500”
据航天员首席医监医保医生李勇枝介绍,用中医的理论和视角,采取望闻问切的诊法,研究长期密闭环境下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状态,阐释其特点及变化规律,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他们研制的“太空养心丸”等中医方剂,已经成为中国航天员重要的医监医保措施。
负责生物节律与氧化应激项目的万玉民研究员介绍,中国利用“火星—500”试验,将进一步深化失重、受限等空间因素对生物节律的影响研究,致力于建立有助于航天员维持最佳绩效水平的对抗措施等。
而长期密闭环境对乘组成员非言语交流的影响研究,也是第一次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乘组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没有参与过多国航天员合作飞行的中国航天员而言,这一项目将大大丰富对于人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密闭环境下的心理行为规律的认识。
连线专家:天上问题地面解决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跟踪研究载人航天动态的张蕊介绍,如何在往返火星与地球并实地考察火星期间为航天员持续供应饮食和装备、疏导不良心理、保证航天动力、准确控制轨道转移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火星—500”这种长期模拟试验是为解决这些难题进行的初步探索。
“火星有可能成为人类的天外家园。”张蕊说,火星在自转周期、四季变化、岩石成分等方面与地球相似,火星土壤里还有冰冻水。“因此,在未来30年内,某些航天国家开始尝试飞向火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张蕊说。
据介绍,2009年3月至7月,6名志愿者在莫斯科完成了为期105天的模拟试验。在试验期间,部分志愿者难以入睡,原因是他们分不清昼夜,生物钟不易调整。此外,在模拟空间环境下进行通信联络会出现约20分钟的延迟,如果在实际飞行中遇险并出现这种延迟,可能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本报记者余建斌谭武军 孙海荣 张利文 新华社记者栾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