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和欢呼留在舱外
王跃在乘务组中担任载荷专家
12时,进舱仪式正式开始。俄联邦航天署公布了乘务组名单,除了中国志愿者、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宇航员教员王跃外,其余5名志愿者分别是俄罗斯的阿列克谢西乔夫(指令长)、苏赫罗布科莫洛夫、亚历山大斯莫列耶夫斯基、法国的罗曼查尔斯、意大利的迭戈乌尔比纳。王跃在乘务组中任载荷专家。
现场有记者问王跃:520天试验非常艰苦枯燥,你会不会坚持不下来?王跃说,“我和此前参加105天试验的志愿者交流过,尽管知道困难和挑战很多,但我相信可以完成试验。”
中国航天员中心副主任白延强表示,“无垠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深空探索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我们也愿与世界各国同行一起,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而继续努力。”
短暂的合影和休息后,6名志愿者回到实验舱前整装待发。记者们手中的相机闪光灯照亮了整个大厅。中国航天员中心的科研人员和王跃抱了又抱,反复嘱托叮咛,“全世界的目光看着你们,好好表现!”
指令长西乔夫的妻子来到现场,两人深情吻别,妻子哭了。在场的人以俄罗斯传统的方式高喊“乌拉!”
迈进舱门的那一刻,王跃突然回头——“再见,祖国!”
随着工作人员将密封舱的最后一道舱门封上,王跃和他的5名同伴进入试验舱,将掌声、欢呼声、相机快门声留在舱外。
他们将用250天时间模拟飞往“火星”,30天时间驻留“火星”,240天返回地球。如果试验顺利,他们将于2011年11月出舱。
挑战人类耐受极限
用图书、日记本、相声、电影对抗寂寞
进舱前一天晚上,中方试验队在莫斯科中餐馆为王跃送行。来自哈尔滨的餐馆老板特意为王跃包了两盘猪肉大葱馅的饺子,王跃全部吃完。中方项目总设计师李莹辉以水代酒为王跃祝福。
进舱前两天,王跃不再训练,主要调整身心。他感觉自己精神状态良好,也已熟练掌握了试验项目和心理调节方法。
对于即将到来的漫长“旅程”,王跃告诉记者,对外星球的好奇与思考充满了童年记忆,这促使他从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一步步成长为航天员教员。如今“梦想成真”,真的成为一名“前往火星”的“载荷专家”。
王跃携带了国旗、日记本等物品,以及歌曲、相声、电影、图书等电子资料,用于舱内的试验和生活。
520天密闭试验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是极大的挑战,长期密闭环境带来的孤独、寂寞、烦躁、抑郁等情绪将一次次冲击人的耐受极限。
王跃还要跟来自不同文化的志愿者朝夕相处500多天,要面对生活习惯的差异、语言的交流沟通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
李莹辉说,“火星—500”项目本身有一个非常好的心理支持团队,同时中国航天员中心对中国志愿者也有一个心理支持团队,有一套专门的心理支持预案。
假如志愿者在舱内得了感冒或日常疾病,如何处理呢?李莹辉介绍,志愿者里面也有医生,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旦6名志愿者某一个人身体或心理出现变故退下来,这个试验任务仍将继续。
520天里,队员们吃得非常简单。食品一次性备足,全部运进舱内。按不同保质期,每段时期食品不一样,包括罐头食品和复水食品,加水加热一下就可以食用。
尽管人们关心志愿者是否能坚持到“从火星返回地球”,但主持试验的科学家说,无论能坚持多久,试验没有成败,这个科学探索本身,就是为了了解人在这种“星际旅行”中所能承受的生理和心理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