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点取色确定羽毛颜色
科学家为恐龙“着色”,实际上是为了找到更明确的鸟类从恐龙进化的过程。“研究人员通过对恐龙色彩详细分析化石样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恐龙羽毛的作用,比对出这种羽毛与现代鸟类间的区别,研究出羽毛演变的过程。”李全国说。
李全国说:“这次由自然博物馆和美国耶鲁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等中外科学家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恐龙、现代鸟类、古鸟类等领域进行联合攻关,终于获得令人欣喜的成果,为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提供了佐证。”
其实,为了还原这只恐龙的颜色,中美科学家努力了半年多,他们在该恐龙全身羽毛化石中取了29个样品,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找到了能够揭露颜色秘密的粒子——黑素体粒子。黑素体是黑色素胞、黑素细胞中的色素颗粒。是一种在单层膜内含有褐色和黑色的黑素结构。对这些黑素体大小、长度、形状进行测量和统计。同时还从现代鸟类的不同颜色羽毛中提取样品,对黑色素体的不同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这种大小为千分之一毫米的粒子形状和密度与现代鸟类进行对比研究,最终确定近鸟龙全身所有羽毛的颜色。
“拉近”鸟类和恐龙距离
“这是全球科研人员首次对恐龙彩色样本分析,我们推测赫氏近鸟龙的羽毛形象意义大于飞行用途,它们利用这些显眼的羽毛吸引异性或者吓走捕食者,这种羽毛最合适的不是飞行,而是展示。”李全国说,“这与向飞行进化或者改善空气动力学功能同样重要。”
同时,外国专家提出了“滑翔”观点。他们认为:“近鸟龙四个翅膀上的羽毛可能帮助它们在树枝间跳跃滑翔,有助于恐龙在飞行能力方面逐步进化。”此外,近鸟龙极长的小腿被视为适于奔跑,但其长满羽毛的后肢又在奔跑型动物中很少见。这些表明,恐龙向鸟类的转化过程是极其复杂的。
科学家推测,这些起初仅限于向其它动物警示或者炫耀的颜色鲜艳的羽毛,随着恐龙向鸟类的慢慢进化,逐渐衍生出了保暖、飞翔等功能。“这足以证明恐龙是鸟类的祖先。”李全国说。
自博将“再造”亿万年前物群
“这次课题是由自然博物馆和美国三所知名大学联合完成的,大家各自在恐龙、现代鸟类、古鸟类等领域充分发挥各自学科的优势,联合攻关成果。”该馆馆长孟庆金解释说,其实研究成果的取得得益于自然博物馆科研思路的转变以及科研方向的重新定位。
近两年来,自然博物馆明确了以标本收藏为基础,在国内建立藏品来源合作基地,紧密跟踪重点研究领域,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所、博物馆以及知名科学家进行合作,把生物学专业研究与博物馆学研究相结合,向观众展示更丰富的科普知识。这块珍贵的化石来自辽宁热河地带,近年来这个地带的物种成为自然博物馆的主攻研究对象。而且作为博物馆,自然博物馆还将展示更多的珍稀濒危化石标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距今1亿年的热河生物群化石。
“古生物研究人员多次赴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采集标本,目前已征集、采集到珍贵化石标本数百件,包括恐龙‘木乃伊’化石、带羽毛的恐龙、古鸟类化石等,这次研究的标本就是其中之一。”孟庆金说,“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对该物群中的部分古鸟类和古哺乳类动物化石进行研究,有望找到新物种。今后,自然博物馆将把这些研究成果尽心汇总展示,让观众‘重返’亿万年前,了解当时的生物群。”
刘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