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目光聚向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10.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协议
在灾难面前,仿佛人人都能同仇敌忾。从12月7日开始,100多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和政府首脑陆续出现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以期达成一份接替《京都议定书》的全球减排协议。而美国、中国、印度等排放大户在大会前夕相继宣布了各自的减排目标,更是让人在疑虑中充满期待。
然而人聚一堂,心却成了散沙。发达国家有着自己心里的“小九九”,一面“乐善好施”地捂紧装钱的口袋,另一面还盘算着如何抱住排放权这块有限的“馅儿饼”,咬上最大的一口;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者,又如何能不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据理力争。
谁都知道,这短短十几天会期将是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但是谁也没想到,争斗甫一开场,火药味便如此浓烈。
提前披露的“丹麦草案”出自少数发达国家之手,这份私下协议抛弃了《京都议定书》,背离了“巴厘岛路线图”,“劫贫济富”的用意明显。被激怒了的发展中国家不甘示弱,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立场。接下来的谈判在互相攻击之中呈现一片乱象,有人泪洒会场,有人病发倒地,有人愤而离席。就在会议快要结束的最后两天,大会主席临时换帅,取而代之的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再次强推“丹麦草案”,令谈判结果陡增变数。
原定于18日结束的大会被迫延期一天,由美国、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经过商讨后拟定的《哥本哈根协议》最终得以通过。这份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及分别应当承担的义务和采取的行动,表达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资金、技术和行动透明度等问题上的共识。中国为此次会议表现出了最大的诚意,尽了最大的努力,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大会落幕了,角力还将继续下去,但《哥本哈根协议》为明年将在墨西哥城举行的气候谈判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