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全球肆虐
3.甲流全球肆虐,中药发挥独特防治优势
这是21世纪第一次流感大流行,也是40多年来全世界面临的第一次全球疫情。
4月的墨西哥,紧急实施的封城行动与人人自危的白色口罩,重现2002年春夏之际因SARS引起的惊恐画面。病人的血液样本显示,人类世界出现了一种新型流感病毒——甲型H1N1。拜全球化所赐,新病毒迅速波及5大洲20多个国家。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甲流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级别6级。
另一场时间竞赛也早已经悄然展开,全球4个实验室争分夺秒加紧研制相关疫苗。5月6日,加拿大宣布完成了对3个甲型H1N1流感病毒样本的基因测序工作;5月底,墨西哥专家掌握了病毒的染色体序列;7月22日,应对疫苗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分别开始临床试验;10月,各国民众相继开始接种甲流疫苗。全球卫生体系成功完成了一次通力合作。
而且,中药在甲流防治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首个与达菲对照进行循证医学研究的药物连花清瘟胶囊已被证实具有确切疗效,其对甲流病毒转阴率与达菲相当,退热时间优于达菲,缓解咳嗽、肌肉酸痛、乏力、头痛等症状均明显优于达菲,安全性高,而价格仅为达菲的1/8,在降低防治成本方面极有优势,目前已列入国家医保目录。
但这远远不是最终的胜利。世卫组织的最新疫情通报说,截至12月20日,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1516人死亡。近两个月来,多国都出现了甲流病毒变异病例和耐药性病例,并且猪、猫和狗等与人类密切接触的动物感染甲流的病例也先后发生,病毒基因变异或与其他病毒重组成为最大的担忧,而跨物种间的病毒交叉感染则可能使疫情进一步扩大。
从SARS到禽流感,再到甲型H1N1流感,乃至12月在荷兰最新暴发并已致2300多人感染、6人死亡的Q热病(羊流感),短短几年里,警钟一遍遍敲响。环境污染、养殖业盲目扩张、滥用抗生素,使以往只在动物身上传播的病毒演变得越来越强大,而最终作茧自缚,自食其果的是人类自己。
4.“超级原子”兼具磁性和导电性
据科学巨匠爱因斯坦预言,在正常温度下,原子可以处于任何一个能级,但当温度非常低时,大部分原子会如同一座突然坍塌的大楼,突然跌落到最低的能级上。这些堆积在最低能级上的原子呈现的就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这里的“凝聚”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所有原子的行为就像一个粒子一样,彼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超级原子”。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家就从钠原子组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电子这一现象中,发现了“超级原子”。
2008年,美国科学家发现金和硫原子能以特定数目和极其对称的几何形状聚集在一起,像“超级原子”一样发挥作用。继这项开启了纳米颗粒能量之窗的发现后,2009年,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同时具有磁性和导电性的“超级原子”。
研究人员对由多个铯原子围绕一个钒原子所组成的原子簇的电学和磁力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当铯原子数量达到8个时,原子簇变得十分稳定。这种“超级原子”有5个玻尔磁子的磁矩(磁矩是描述微观粒子磁性的物理量),是磁铁中铁原子的两倍多。由于锰原子也具有类似的磁矩,同样也具有可以紧紧束缚住电子的电子层,因此,“超级原子”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模拟的锰原子。同时,铯是良好的导电体,因此,这种“超级原子”就具有了磁性和导电性两大物理特性。这意味着该物质由理论走向应用的重要价值:可用于制造下一代计算机的分子电子器件,带来真正体积小巧、功能强大、效率高的计算机和永久资料存储器。而糅合去年的实验成果,将锰原子和金原子结合,可制造出另一种具有磁矩但不导电的“超级原子”。
5.从未涉及的新态物质透明铝问世
因电影《星际迷航4》,透明铝名满天下,但它一直是科幻作品中才存在的物质。
现在,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利用目前最具威力的软X射线激光产生短脉冲,轰击样本中每个铝原子的核心电子,使铝金属在极端紫外线辐射的状态下变得近乎透明,虽然只维持了约40飞秒(1飞秒为千万亿分之一秒),但这是之前从未有人涉及的新态物质。而令人惊异的是,这套“魔术”仅利用高强度激光这一个步骤,就将普通的铝转化为了新态的物质材料。这台新辐射源是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FLASH),能产生极短的软X射线脉冲。而更深一步的价值在于它的光化电离方式,是研制类似新态物质的理想手段,能为行星科学、天体物理学和核聚变能利用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提供有效帮助。
在科学家眼中,神奇的透明铝只是一个开始。他们把视线落到了太空,发现这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与行星内部的状况紧密相关,而通过对透明铝的研究,能对同样需要高强度或高功率激光内爆激发而成的恒星有更清晰的了解。但最终,研究的使命会回到我们身边:期望有朝一日能通过它来实现可控核聚变。
6.“磁单极子”现象在实物中现形
一种在理论上存在了数十年的粒子,现在被“找到”了。这条劲爆的消息一出,着实让物理学界沸腾了一把,就连《科学》杂志也将它评选为本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这种被假设出来的粒子就是磁单极子,与现实世界中的磁体有两极不同,它只有单一磁极。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1931年预言,既然电有基本电荷——电子存在,磁也应该有基本磁荷——磁单极子存在。如果此事属真,现有电磁学理论将要作重大修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许多基础理论也将得到重大发展。
很多物理学家用尽各种方法寻找磁单极子,搜寻对象包括古老矿物、宇宙射线、月岩和高能加速器的产物等,但都一无所获。德国和法国的两个科研小组9月4日在《科学》杂志上宣称,他们在一种自旋冰晶体中观察到了与磁单极子类似的准粒子的存在。
按照狄拉克的假设,磁单极子是像电荷那样不可分割的最小基本单位,而这项实验所发现的“磁单极子”是“由偶极子的特殊排列促成的”,可见它并非最小的磁荷单位。专业人士指出,这是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这种类似于磁单极子的现象有助于研发磁性存储体和自旋电子元件,但它并不是狄拉克所预言的高能物理领域的粒子。
真实的磁单极子依然蒙着面纱没有现身。不过,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今年已经成功进行了首次对撞试验,由于能量较其他加速器更高,很多物理学家将寻找磁单极子的希望寄托于此。
而不断探索未知,这正是科学研究的迷人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