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癌”宝宝引发伦理争议
1.基因筛选“无癌”婴儿诞生
1月9日,一个名叫“天使”(Angle)的小女孩来到人世。她的诞生,除了给自己的父母带来欣喜和宽慰之外,也同时在医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因为,她还有另外一个更为人熟知和公认的称呼——“无癌”宝宝,这样的身份注定她既是人类生育医学的里程碑,也是一个人类生育伦理的挑战者。
但孩子的父亲相信,这是上天赐予的最好礼物,因为她的降临终结了自己家族的噩梦:他的外祖母、母亲和姐姐先后患上了乳腺癌,她们体内都有一个变异的BRCA1基因,这个基因可让女性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几率达到50%到80%,而他本人也是这种变异基因的携带者。由于担心“我有可能把致癌基因遗传给孩子”,这个不幸家庭不得已向伦敦大学学院附属医院求助。
希望维系在一种被称作“胚胎植入前诊断技术”(PGD)的医学手段上。这项也被称为“第三代试管婴儿”的技术一言以蔽之,就是选择健康基因,放弃变异基因,那些具有遗传自父系的变异BRCA1基因以及其他致病基因的胚胎被摈弃,一家人如愿以偿,得到一个“无癌”宝宝,逃离了病魔的阴影。
事实上,“无癌”宝宝并不是第一个PGD试管婴儿。从1989年英国科学家发明该技术以来,在生育前针对某种遗传性疾病进行PGD筛选就成为常见做法,至今已有千余个健康宝宝出世。但此次胚胎筛选引发的争论焦点在于,此前PGD技术只用于筛选几种极为有限的100%遗传的家族病,还没有对只有50%到80%患病几率的癌症基因进行筛选的先例,将仅仅只是有可能患上乳腺癌的胚胎排除,显失公平。
很多人担忧,这种首开先河的做法会不会让今后胚胎筛选的底线逐渐放低,在生育前对孩子的相貌、智力、寿命等进行最佳基因组合,从而打开技术滥用的潘多拉之盒?现在,各类“设计婴儿”的技术层出不穷,人造子宫、人造精子和卵子等相关实验司空见惯,那么,当越来越多的非疾病生理特征相关基因被发现,当一个“定制婴儿”易如反掌的时代到来,人类将何去何从?
2.人造卫星太空相撞
美国东部时间2月10日11时55分,西伯利亚距地面约800公里上空,560公斤的美国铱星公司通信卫星“铱33”和900公斤的俄罗斯废弃军用卫星“宇宙2251”轰然相撞。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太空卫星相撞事件。
“铱33”发射于1997年,相撞前正在自己的轨道上正常运行;“宇宙2251”1993年升空,此前报废退役,相撞时处于降轨状态。但退役卫星自有它自己的“垃圾轨道”,且对于三维的太空来讲,两颗卫星相撞的几率小之又小;而美国和俄罗斯都拥有太空安全警戒系统,有能力跟踪地球空间轨道上的碎片等垃圾和卫星,因此相撞事件经官方证实且均表“意外”后,世人哗然,皆呼怪哉。
事后美五角大楼承认在计算卫星轨道时存在失误,称“空间监测网络”也没能力监测所有的目标。即使责任已明确,影响仍要多方面来承担:此次撞击产生了至少数千个新太空碎片,太空中的其他卫星和国际空间站及驻站宇航员的安全将受到威胁,各方不得不保持密切监控,必要时甚至要使用“太空闪避术”。这个可能要持续数年的太空“大麻烦”进一步暴露出现有预测技术、卫星信息共享和太空交通管理体系的缺陷,制订有关国际条约和处理标准等更显紧迫。
无独有偶,2月16日,法国国防部与英国海军几乎同时证实,法“凯旋”号核潜艇和英“前卫”号核潜艇在大西洋航行时发生相撞事故,两艇均遭损坏但不存在发生核安全事故的危险,专家事后解析认为,相撞可能与双方关闭了主动声呐而仅使用被动声呐有关。虽然潜艇相撞并非首次且事件双方拼命淡化,但看来无论天上海中,行之有效的国际交通管理系统实属必要,或许,这两起事件能成为国际太空及军事安全合作的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