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外汇局:将扩大证券机构对外投资试点 五券商逐鹿IPO上市第一单 -中国或商业运营煤层气 民营资本捷足先登 能源供应形势全面偏紧 -每年"喝掉"40多亿吨污水 污染使渤海不堪重负 鄱阳湖水质下降 -中行报告:8月加息可能性不大 未来加息趋向以存款利率上调为主 -成都放宽申购条件 外地人可买成都限价房 房贷首付标准暂不上调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影响出口总量 每年将调整一次目录 直播实录 -全国薪酬预计上涨近8% 涨幅列全球第一 快速消费品业涨幅最高 -沪深股市总市值首超GDP 逼近22万亿 年内或成全球最大IPO市场 -银监会:农村小额贷款可达30万元 外资行首度获准试水农村金融 -今年以来气候异常 汛情大灾情重
天文学家发现已知最大行星 直径是地球20倍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0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图为TrES-4行星的电脑模拟图,右侧是该行星的母恒星。(来源:长沙晚报)

一个国际性的天文学观测组日前发现了迄今宇宙体积最大的一颗行星,它的直径足足有地球的20倍,但密度却低得惊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令科学家十分费解。

距离地球上千光年

据美国媒体报道,这个新发现的行星被科学家命名为“TrES-4”,在距离地球约143

5光年外的太空围绕一颗恒星转动。它的直径估计是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1.7倍,表面温度高达1327摄氏度,是一颗主要由氢气组成的巨大球体。

美国亚利桑那州罗威尔天文台的科学家乔治·曼德舍夫参与了这次行星的观测并领导撰写了研究报告。

他表示:“TrES-4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太阳系外行星。”事实上,它的体积已经大到很难用现有的超高温巨行星的科学模型来解释。

参与观测的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研究生多诺万表示:“这些巨行星的体积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奇。如果我们能解释它们如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演化成这种体积,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太阳系的行星及其形成过程。”

科学家同时还发现,“TrES-4”的密度极低,只有0.2克每立方厘米,如同一种轻质木材,与岩石构造、密度高达5.52克每立方厘米的地球相比相去甚远。正是因为其密度低,这颗行星对其外部大气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因此一些大气可能逃逸了出去,形成了彗星状的拖尾。

曼德舍夫表示:“这颗星球上可能找不到一块坚硬的表面。你大概会陷进去。”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天文学家鲍斯对这颗行星的低密度感到很惊异,他说科学家目前还无法了解为什么这些所谓的“松软星球”竟能如此松软。

百万年后可能被吞噬

不仅如此,“TrES-4”所围绕转动的母恒星GSC02620-00648也很不寻常,因为它的年龄与太阳相当,而进化过程却比太阳快。

曼德舍夫解释说:“由于它的质量比太阳大,因此进化速度要比太阳快。它已经成为天文学家们所谓的‘亚巨星’,或者说它是一颗已经耗尽核中所有氢燃料的恒星,即将成为一颗红巨星。”一旦成为红巨星,它将不断膨胀并吞噬掉围绕它运行的行星。

“TrES-4”与母恒星相距仅700公里,每三天半就能绕其一周。一旦GSC02620-00648在大约100万年内演化为一颗红巨星,“TrES-4”也将被消耗殆尽。

对太阳来说,这一毁灭性事件在未来的500到700万年都不太可能发生,因此对地球来说也是安全的。

“巡天计划”成果不少

天文学家利用“跨大西洋系外行星搜寻网”(TrES)的一组望远镜进行系外行星搜寻,发现了这颗遥远的星球。该观测网包括设在罗威尔天文台、加州理工学院和西班牙的加那利岛上的三部小型望远镜。

迄今为止,TrES巡天计划已经发现了多颗太阳系外的大行星,天文学家打算对36平方度天域中约1.2万颗恒星进行观测,搜寻更多未被发现的星球。(康娟)

来源: 新闻晨报

相关文章:
科学家首次证明太阳系外存在“水行星”
地球非独一无二 银河系宜居行星可能数不胜数
太阳系外首现适宜生命居住行星 与地球类似
冥王星不再是行星 中国将主办2012年天文学大会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宣布“开除”冥王星的行星资格
太阳系行星裁员 冥王星遭降级
图片新闻:
中央将补助近千万试点中西部贫困县开发 试点县需符合4个条件
外资首获国内煤炭开采许可 开发年产430万吨山西大宁煤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理财技巧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