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的举办,让全社会重新认识了残疾人。电视上和报纸上铺天盖地地讲述着每个残疾人运动员背后催人奋进的故事。当残疾人短跑运动员跑出比绝大多数健全人都要快的速度时,很多人感慨,健全人和残疾人平等分享着生命的力量和创造力。
现在,李红在外面很少遇到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帮助她的人越来越多。一次,李红摇着轮椅吃力地在上一个坡。一辆出租车相向开过,在李红后面停下来。司机下了车,帮李红推上坡才离去。由于转身不便,李红连司机的长相和车牌号都没看清楚。
“其实残疾是人的多样性的一部分,”全国残疾人联合会研究室主任陈希民说,“修建这些无障碍设施,只是为他们参与社会多创造一些条件,而不应被视为一种特殊照顾。”陈希民说,如今,残疾人事业更多地被看成是社会的一种责任,而不是慈善活动。
从根本上来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中国有能力帮助这些曾经被忽视的群体。但陈希民说,正如历史进程总是由一些重大事件推动的,北京残奥会的举办,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残疾人事业。
2008年,有关中国残疾人的三件大事相继发生。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印发,这是中央下发的第一个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强调要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同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修订之后的《残疾人保障法》,对建设无障碍社会做出了明确规定。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国为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和发展条件做出了国际承诺。
“客观上,正是由于残奥会的推动,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程度空前,”陈希民说。
残奥会也推动了残疾人就业。如今北京市共有1400个温馨家园,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惠及残疾人4.5万人,仅在2008年就新建了150个。
“现在残疾工人的流动性很大,跳槽的不少。”经营着一家印刷厂、同样由于小儿麻痹症残疾的舒广琪说。舒广琪一直想招几个残疾人来工厂上班,但发现现在只要能出门的基本上都有工作,不好招人了。
硬件设施在变,社会态度在变,而残疾人的心态也由于残奥会的感染逐渐改变。李红每周都要打乒乓球。最近她发现来打球的残疾人越来越多了。以前往往只有她和她的三个球友一起活动,而现在残联的四张球桌都不够用了。
“很多残疾人都是受到残奥会的感染而参加体育锻炼的。”李红说,“有些残疾人看了轮椅乒乓球后,认为他们自己也能打得那么好。”
“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康复治疗,、强身健体,二是突破局限和障碍,三是融入社会,四是影响和改变社会。”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说。
如今,由于经常外出运动接触社会,李红变得很健谈,常常拿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导其他残疾人如何变得开朗。她也很注重仪表和着装,她说要展示残疾人的风采。
陈希民认为,北京举办这次残奥会,还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例如在筹备残奥会期间大规模、高质量的修建无障碍设施。此外,百万志愿者服务残奥会,其中大多是在校大学生,起到了教育作用。这对塑造一个更加有利于残疾人的社会大有帮助。
“如果能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把这些经验固定下来,形成机制,相信中国的残疾人事业会更好。”陈希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