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农村小伙刘志卫为了实现做一个城里人的梦想,与妻子来到重庆,干起了又脏又累的打扫街道和为居民楼担垃圾等活儿。14年来他辛勤劳动,到近日,终于用挣来的钱买了一套商品房,将全家的户口迁入城里。
刘志卫
刘志卫
他是一个帅气的农村小伙子。14年前,他怀揣城市梦,从农村来到城市。他文化不高,没有技术,干起了又脏又累的力气活——打扫街道和为居民楼担垃圾。他用挣来的血汗钱买了一套商品房,在城市彻底站稳了脚跟,还将全家的户口迁入城里。他的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刘志卫从家里出来时,墙上的挂钟时针才指向“5”。14年来,他早起已成规律。刘志卫的家,两室一厅,80多平方米,位于重庆南岸弹子石裕华社区凉水井98号。这套位于底楼的商品房,是他多年来担垃圾的回报。
帅小伙扫大街
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这辈子要做一个城里人
刘志卫出门后,先把放在小区旮旯的板车推到柿子沟垃圾池旁,然后挑起箩筐在裕华社区挨家挨户收垃圾。
刘志卫40岁,身高1.71米,平头。他上穿红条T恤,下穿花色短裤。仅凭穿着,没人会将他与一个农民联系起来。然而,他确确实实是一个由农民蜕变而成的城里人。
刘志卫出生在四川岳池赛龙镇十字路村。17年前,他与同乡张春兰结为夫妻。之后,两人一起到广东打工。在广东干了两年泥水工,结账时包工头总要克扣。为此,刘志卫咽不下那口窝囊气,一气之下带着妻子回到老家。
两年的打工生涯,让刘志卫充分感受到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农村,他和妻子靠种庄稼为生,闲暇时做做泥水工,一年到头,虽吃穿不愁,花销则总是紧巴巴的。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欲发家致富则难有合适的门路。他觉得,城市除走路鞋子不带泥巴外,发展机会比农村多得多。也就从那时起,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这辈子要做一个城里人。
“我来重庆14年了。”1993年,刘志卫经姑姑介绍,怀揣城市梦来到重庆。为省钱,他和妻子在弹子石裕华社区租了一间民房。虽然房子又窄又黑,但他觉得在城里有了落脚处。在感到满足的同时,他憧憬在城里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他刚来时是个帅小伙子,一晃14年,他的头发已白了大半。”石桥社区居民刘云记得,刘志卫来到城里,先在弹子石转盘一带扫大街。“那么帅气的小伙子扫大街很扎眼,尽管很多居民不知他叫什么名字,却知道他来自农村。”
“我没文化,只能凭力气挣钱。”刘志卫初中文化,刚进城时找不到工作,打扫街道还是托人揽的活儿。尽管每月只领200元工资,刘志卫却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当时刚进城,觉得只要每天有事做心里就踏实,根本没考虑钱多钱少。”刘志卫认为,进城后先稳住脚跟很关键。于是,他除认真扫好街道外,还抽空当棒棒。
垃圾里淘“宝”
“最初一闻到垃圾味就要吐。”
走过三条巷子,刘志卫箩筐的垃圾已装得满当当。他挑到柿子沟,将垃圾放进板车,挑着空担又钻进了巷子。
“最初一闻到垃圾味就要吐。”扫街久了,刘志卫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没干多久,一些居民就请他到楼栋担生活垃圾。起初,他受不了垃圾散发的恶臭——每次打开垃圾洞,一股恶臭便扑鼻而来,他一闻到就吐。“我没文化没技术,只能干这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刘志卫憋住呼吸,十多天后,他强迫自己习惯了垃圾的臭味。
当然,生活垃圾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他会捡到一些金属、瓶、罐等可回收的东西。他将它们带回家,积多了,就挑到废品站,每月要卖一百多元。“我的烟钱、酒钱,全是从垃圾里"刨"出来的。”
按约定,刘志卫为居民楼担垃圾,居民每家每月要交1元垃圾处置费。尽管只有1元,每月收费时,少数暂住人口常常拒不交。现物价上涨,每家加收1元,不交的更多了。对此,刘志卫从不计较。他只要看到街上有垃圾,总要顺便将之装进箩筐。有居民劝他莫管“闲事”,他却轻松地说:“我做的是这工作,多收一元钱是做,少收一元钱也是做。我不能让野垃圾影响居民的居住环境。”
刘志卫从不与人争高下,做事总是踏踏实实,久而久之,很多街巷居民都把他当成朋友,也知道他干过泥水工——哪家房子漏雨,哪家要修个厨房,哪家下水道堵了,只要找到他,他从不推辞。并且,从不张口要工钱,别人给多少他收多少,不给也不予计较。
几天前,刘志卫为一包工头搬运钢材,不慎挂伤右腿,逢了4针。因怕伤口感染,他在家休息了几天,为此,劳动惯了的他觉得“像坐牢,浑身不自在”。他说:“我挣的是汗水钱,呆在家里不流汗,哪来钱养活家人?!”伤口还没痊愈,他又挑起了垃圾箩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