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对外开放,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推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30年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我国选择的一条正确道路,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
● 对外经济贸易的较快发展,不仅为我国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深化国内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 根据新形势的新要求,新一轮对外开放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展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发挥在规则制定中的作用;加强南南合作,提高合作水平和质量;正确认识贸易摩擦,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规制建设,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我国30年的对外开放是以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的。尤其是开放初期,新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闭关锁国之后,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开放时间有多长,谁是开放的对象,开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对外开放,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在选择一条崭新的道路时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对此,邓小平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智慧和气魄,高瞻远瞩地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文革”结束后,我国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我国面临着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中国到底向何处去?在这种危机的关头,邓小平深刻反思了我国近百年落后挨打的历史,果断提出了走开放之路的思想。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国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2卷 第64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不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他还指出:“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36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这阐明了当代世界经济一个鲜明的特征,开放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潮流。因此,中国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需要对外开放。(《邓小平文选》第2卷 第7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14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二、对外开放持续多久
从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来看,上世纪70年代下半期,我国面临的国际政治局势总体有所缓和。对此,邓小平敏锐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们搞开放政策,利用国际和平环境更多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这对加速我们的发展比较有利。(《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28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所以,对外开放应成为我们的一项长期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变,五十年至七十年以后更不会改变,要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否则,我们自己的人民也不会同意。(《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7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再次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370~37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所以,对外开放应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三、对外开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重点是经济对外开放,但又不限于经济,同时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不仅仅是强调要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各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而且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这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关于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邓小平指出,不仅要继续扩大对外贸易,而且可以让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办企业、搞加工贸易,我们还可以间接使用外资,包括向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商业银行贷款,甚至可以到国际市场融资等。同时,还要考虑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建设。请来之后,应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尤为重要的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制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对外开放全面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不断丰富和发展对外开放理论,扩大对外开放内容,逐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四、对外开放的对象是谁
对外开放的对象应当是全方位的。“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更主要从哪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98~9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总之,“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23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同时,邓小平还特别强调:“我们欢迎海外华侨、华人都回来走走。一是了解我们的国家,而是回来看看有什么事情可以参与,可以尽力。我相信在国外的华侨、华人是会热心支持我国的建设事业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16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发达起来,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358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事实也充分证明,海外华侨华人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历程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对外开放的方式选择
一是“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地开放。我国地域辽阔,改革开放前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如何有步骤地进行对外开放,减少开放的风险,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因此,我国采取了渐进式对外开放策略,即开放区域采取了由点(经济特区先行)到线(沿海地区)、由线到面(内陆)梯度推进的做法;开放领域则采取了先货物贸易后服务贸易、先制造业后服务业逐步扩大,直至全面开放的做法;市场运行规则逐步与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惯例接轨。
二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多层次、宽领域、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三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通过对外开放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它也充分体现出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胸襟和气魄。邓小平曾指出,“不保证香港和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保证它们的繁荣和稳定,也不能和平地解决祖国和平统一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58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通过开放,大陆同他们的联系就密切了,相互了解增多,同时大陆经济发展了对他们也有积极影响,有利于和平统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及其稳定与发展,成功践行了这一伟大构想。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新阶段改革的起点与趋势——2008'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