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工作安排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我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今年将是新世纪以来我省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省经济外向度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但与此同时,我省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国际分工调整,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措施,为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特别是国家制定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大发展大提高、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指导我省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因此,我们既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又要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创造条件,努力化传统发展模式之“危”为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尤其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主线,从解决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扎扎实实做好规划纲要实施的各项基础性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均概念,坚定不移地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及强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绩效考核等措施,千方百计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均指标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省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主轴,按照“三促进一保持”的要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推动全省在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道路上取得更大进展和成效。
2009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7.5%,其中珠三角地区各市人均生产总值力争与本地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削减3.0%和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进出口总额有所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十二个方面工作:
一、发挥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千方百计扩大内需
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举。扩大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加快“新十项工程”建设,今年投资3030亿元建设200项省重点项目,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万亿元。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支持农业农村、改善民生、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结构优化、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批准一批、提前开工建设一批、提早建成一批、积极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建设进程。尽快建成广贺高速公路、阳西电厂等项目。加快厦深、贵广、南广等铁路和广深沿江、广河、韶赣等高速公路建设。扎实推进阳江核电、广东省天然气主干管网、西气东输二线广东段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博深、梅大高速公路及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二期扩建、梅县机场扩建、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台山核电等项目。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大力推进珠三角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城际、城市内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网络。做好造船、海洋工程装备、航空产业、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加大水利防灾减灾等工程投资力度。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逐步完善促进就业、工资正常增长、强农惠农等机制,促进城乡居民增加收入。落实“家电下乡”等消费政策,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扩大农村地区消费。启动“万巷千街”市场工程,创建省级商业示范社区。率先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推进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打造广府、潮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和山区生态休闲旅游、滨海休闲观光旅游等黄金线路,办好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推动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和旅游强省建设。加强房地产调控和引导,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扩大汽车消费,激发文化、通信、体育、健康等消费活力。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扩大服务性消费,培育消费热点。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的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维护价格秩序和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二、深入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深化省部和省院产学研合作。完善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方式,支持联盟成员开展共性重大技术攻关。加强省部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继续扩大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规模。全面开展与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合作。创建广东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市场机制。完善自主创新省部会商制度,深化知识产权高层次战略合作,促进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落户广东。
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等自主创新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加快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和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促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上水平、出成果。加强行业公共技术平台、省级公共实验室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省级民营科技园加快发展,开展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试点。
组织实施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大力推进华南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基因工程药物、南海海洋生物、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等国家工程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散裂中子源、南方深海海洋科技创新基地、中国华南超级计算中心等一批省院合作重大科学工程和重点项目。实施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新药创制、产业共性技术、下一代互联网等重大科技项目,努力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自主创新成果应用及产业化。
加强自主创新环境建设。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推动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用好广东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准备金,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广泛开展质量兴省活动。推进知识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应用力度,支持开展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快名牌培育。建立广东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发布广东创新指数。深入开展粤港澳及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三、全面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瞄准世界现代产业先进水平,组织编制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规划。结合国家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部署,加快制定实施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材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积极谋划建设一批带动性强、投资大、关联度高的重大产业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制定区域各有侧重和差别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形成以珠三角为中心,东西北地区为腹地的特色鲜明、功能互补、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各类园区在产业建设中的载体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广州、深圳金融商务区和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加快建设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地现代物流园区,打造华南地区物流枢纽中心。推动区域电子商务营运及发展中心建设。构建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推动“物联网”发展。加快建设中国南方文化创意中心、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高级商务区,打造总部经济基地。推进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广州、深圳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工程,推动在重大成套装备、精密装备、核电装备制造等方面获得实质性进展。加强与国际国内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加快推进湛江钢铁、龙穴造船、中山船舶、广州低速船用柴油机、特大型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产业基地。着力培育新能源汽车、航空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汽车自主配套产业链,建设珠三角国际汽车产业基地,支持珠海发展通用飞机产业。加强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提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实施“十大创新工程”和高新技术产业行动计划,重点发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大力提升高新技术研发与制造水平。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产品向自主研发和品牌销售等高端环节延伸。加快液晶电视模组项目建设,积极布局发展下一代平板显示产业,尽快形成完整的平板显示产业链。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信息产业、生物、新材料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粤东、珠三角、粤西三大蓝色产业带建设,扶持发展深海工程、海洋医药、海水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和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等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壮品牌、上规模、增效益。实施“千百亿技术改造工程”,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抓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区域国际品牌等建设,高标准建设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扶持发展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拳头产品和销售收入超百过千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