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年,我区第二批1165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在扶贫产业开发与劳务输出、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农民收入及农户解决温饱情况、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五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记者从自治区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上述贫困村日前全部通过验收,基本实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确定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
据了解,在2006年1731个首推村顺利完成整村推进工作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继续鼓足干劲,一如既往地推进第二批1165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据统计,二批村实施整村推进期间,共投入资金20.4411亿元(不含群众自筹),平均每村投入175万元。扶贫资金(含以工代赈资金)占总投入的59.2%,市、县、乡财政投入占6%,部门行业扶贫、定点帮扶单位及其他社会扶贫投入占33%。
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资金、项目按规划直接到村到户,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使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也形成了全社会关注贫困问题、支持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批村经过两年的建设,农民收入增辐大,贫困人口逐步减少。2006年(实施整村推进前)二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692元,2007年二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023元,比2006年增长19%,高于同期全区平均增长水平2.6个百分点。2008年二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429元,比2007年增长20%,高于同期全区平均增长水平5.5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增幅高于全区平均增长水平。两年解决29万人的温饱问题,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44万人,贫困问题明显缓解。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村发展能力增强。两年来二批村新修建通村委会公路358条2239.98公里,通屯道路4050条10824.434公里,使二批村通公路率由2006年的61%提高到目前的86.5%,提高了25个百分点;自然屯通路率由2006年的49%提高到目前的85%,提高了36个百分点;人畜饮水工程2888处,解决67.146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及不安全问题;解决了8万多户农户的用电问题;扶持4.4578万户特困农户实施危房/茅草房改造,使他们住上了稳固住房;修建沼气池8.6082万座,沼气池入户率由22.98%提高到目前的37.02%,提高了15个百分点。二批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进行,通过实施以沼气池建设、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二批村“四旁”基本实现绿化。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提升了贫困村的发展潜力。
产业开发初显成效,贫困群众收入结构明显优化。两年来,二批村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共新发展桑蚕、剑麻、蔗糖、烟叶、核桃、水果、茶叶等特色优势种植业52万亩,人均有特色优势种植业面积由实施整村推进前的0.55亩增加到目前的0.77亩,人均增加0.22亩;扶持贫困群众养殖牛、羊、兔等草食动物39万多头(只),饲养生猪61万多头,饲养家禽366万多羽,水产养殖1281万多尾。特色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务经济得到全面发展,户均输出0.6个劳动力,基本实现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的目标,二批村劳务输出34.6512万人次。特色优势种植业及劳务经济的发展为二批村群众稳定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两年多来,二批村共修建村委会办公用房3.6825万平方米、卫生室1.2386万平方米、计生室8279平方米,社会服务设施明显改善;改造村级校舍危房9.0208万平方米;解决了7494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及766个村委会通电话问题;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2万多人次;大部分群众参加了“新农合”;基本实现了整村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
此外,各地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坚持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贫困群众真正获得了实惠,对二批村的工作满意度也较高。(记者/韦继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