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尚有47万“高山移民”,将是今后扶贫开发重点
11月6日,邮电大学,150名大学生奔赴云阳等21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开展扶贫工作 记者 李化 摄
“到2007年,我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505.01万人下降到50.43万人,减少了454.58万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6元。”近日,市扶贫办负责人说,30年来,我市扶贫工作实现了从救济“输血”到开发“造血”的彻底转变。我市尚有47万人居住在高寒地区,今后将通过“高山移民”拆掉穷窝,减少山村。
8年前买油靠玉米换
庙堂乡,位于巫山县与湖北神农架林区接壤的边远山区,曾是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电话的极贫乡。
“8年前钞票也算稀罕物。当时点煤油灯,买油全靠玉米换。”刘忠文说,最近的几年间,他学会了许多新名词,比如手机、摩托车、自来水。如今这些东西老刘家里全有了。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进城到沿海打工挣钱。
老刘记得,以前村里半年难见到一次邮递员,如今三天两头听见邮递员喊乡邻的名字,“快来签字领汇款单!”
这里发生的改变正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据数据显示,直辖之初,全市温饱线以下农村贫困人口达366.42万人,这相当于每7个农民中,就有1人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同时,50%以上的村不通公路,20个乡不通电。
贫困村如今变小康村
在秀山,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的金银花被乡亲们称作“金银矿”。孝溪乡上屯村,原是全县最有名的贫困村。2000年,县里把金银花作为扶贫支撑项目,村民的积极性高涨,现种植面积达到500余亩。现在,村里进入盛产期的金银花,每亩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高的超过2000元。不少人靠卖金银花还了债、盖了房,还有了存款。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
直辖以来,我市确定柑橘、榨菜、辣椒、中药材等优势产业作为扶贫产业,并推行“业主+科研单位+农户”的组织形式,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目前,武隆的山羊、涪陵的榨菜、城口的野生菌和干果等,已成为当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如今,这些扶贫产业带出的“土特产”纷纷有了品牌商标,除畅销市内市外,有的还飘洋过海上老外的餐桌,帮国家挣回不少外汇。
免费培训青壮年技能
“从到学校学完手艺,再进企业就业,可以不花一分钱。”开县龙安乡的汤小龙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2005年8月,经扶贫单位及学校严格审查,小汤成为全市首批进行扶贫培训的学员之一,免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电子技术。3个月后,他被深圳一家企业相中,现在月工资已达到1800元,家里欠下的8000多元的债务早已还清。
据介绍,2004年以来,我市累计资助贫困户子女就读中职7.4万人,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5.41万人,还组织贫困户有序输出务工10多万人。
相关链接
30年扶贫数字成就
(1)“八小时重庆”公路交通骨干网初步建成,乡村公路网基本延伸到村。仅直辖以来,累计新增及改扩建乡村公路6.56万公里。
(2)农村电力供应惠及绝大多数农村。用电农户比例达到99%以上。
(3)新增和改造基本农田110万亩。
(4)到2006年底,100%的行政村通电话。 记者 聂飞 实习生 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