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后,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阶段的河池市把扶贫工作的重心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并着眼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全力推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异地安置扶贫开发、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等,改变了贫困面貌,改善了民生。2007年和2000年相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86元增加到2598元,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由53.46万人下降到25.3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6.3%下降到7.3%。
河池是全国18个贫困地区之一,自然条件恶劣、历史因素复杂、库区移民多,扶贫开发难度大。进入新世纪后,河池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扶贫开发重点,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竭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仅东巴凤革命老区和都安、大化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就完成了近9万个项目,大大改善了这5县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为数百万各族群众带来了发展机遇。该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持环江人口较少民族的基础设施项目147个,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河池市“三管齐下”培育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一是在644个特困村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解决了20多万人的行路难、饮水难问题,使这些村未解决温饱人口从23.33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2.18万人。更重要的是,“整村推进”使这些村产业开发初具规模,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甘蔗、桑蚕、板栗、核桃、香猪、水产等种养业为主的名特优势产业。3年来这些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多万人次,劳务输出17万人。二是大力推进产业扶贫,重点扶持种桑养蚕,水果、中草药、板栗、油茶种植和养殖菜牛、生猪、家禽等。仅2007年全市产业扶贫项目就扶持农户17.53万户73万多人,直接受益8.7万户38万多人。这些项目成为贫困乡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直接为贫困农户脱贫提供重要保障,大大降低了返贫率。三是异地安置,让2.3万户12万人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廖庆凌 罗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