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季节性的劳务大军,浩浩荡荡地行进于千里陇海线上。
每年8月下旬,来自甘肃、河南、宁夏、四川等省份的近百万采棉大军,奔赴新疆广袤的棉田。这种由各级政府劳务部门进行组织、协调的采棉专列,上演了声势浩大的短期季节性劳务输出。采棉农民不仅增加了收入,一些人还因此改变了命运。如有的人留在新疆承包土地种棉花,有的则成为职业劳务经纪人。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中,80%的成员是年龄在18-50岁的农村女性,他们利用夏秋之间的相对农闲时间,挣回了数十亿的收入。在创造了巨大的劳务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解决了新疆劳动力的紧缺问题。
近百万采棉大军,在短短的70天时间内的“往返大流动”,已经成为每年8月底11月初的一道“动人景观”;也堪称是当代中国“开发西部、建设西部、掘金西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神奇景观”。
10月中旬,正值新疆采棉高峰期,《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远赴新疆,对这一浩大的劳务经济现象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新疆的棉花又丰收了
2008年,新疆的棉花丰收了,这已经成为一个事实。8月下旬,棉花开始陆续成熟,甘肃、河南、重庆等地的“拾花工”便开始分批进疆采棉。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人士介绍,今年新疆大约需要采棉工人近100万人,而百万拾花工的劳务收入预计将达25亿元左右。
“拾花工”的需求量每年都在增长
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地区,因其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多民族聚居、接壤国家众多,而成为极具战略意义的一个省份。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
1954年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支柱性力量。
近几年,兵团农作物播种面积1500多万亩,其中棉花播种面积700余万亩。棉花总产量100余万吨,每年销售收入达100多个亿,几乎占兵团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由此,兵团每年需要引进季节性的采棉人员,即“拾花工”,每年需要人数50多万。据介绍,解决拾花工的紧缺问题,对兵团而言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而合理调节和有序引进劳动力也被作为棉花丰产丰收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下面的一组数据可看出,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的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产量也在逐年增加,所需的拾花工数量也在不断加大:
2006年,兵团棉花播种面积700多万亩,引进拾花劳动力65.5万人;
2007年,兵团棉花种植面积750万亩,实际引进拾花工65.9万人;
2008年,兵团棉花播种面积为785万亩,需要季节性拾花工68.6万人。其中河南省18.1万人、甘肃省13.7万人、重庆市1.9万人、宁夏1.4万人、青海省0.5万人,其他10.2万人,疆内22.8万人。
“今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普遍长势良好,价格高于去年,拾花工的收入有望再创新高。”兵团农八师142团的杨彩虹副政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团里每公斤棉花的劳务成本达到1.40元左右,这其中包含人力、住宿、医疗保险、单程车票等。”而落实到每个拾花工身上,一公斤棉花的收入在0.971元钱之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局外来劳动力管理部的李建军部长表示:每亩棉田的拾花成本在400元左右,去年兑现拾花工工资14.3亿元。今年,随着拾花工人数的增加和拾花价格提高,兑现拾花工工资的数目肯定要高于去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