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在京滞留时间较长,很多流动人口已成为事实上的“北京人”
流动人口平均在京居住时间长达4.8年。尽管流动人口以最近2年来京的居多(占44.5%),但同时也要看到,在京时间超过5年者达到38.8%。在京滞留时间为5~9年的流动人口占25.3%,居住10年以上者占13.5%。很多流动人口在北京生活多年,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北京人”。因此,应该考虑这些在京长期居住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切实把流动人口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和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之中。
●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拉力”
离开家乡外出流动,可以有很多地方可去。那么,在京流动人口为什么选择流动到北京呢?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所具有的较多就业机会,较高经济收入水平等经济优势成为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来京的最主要“拉力”。“挣钱多”是流动人口选择来北京的最主要原因,占全部流动人口的51.8%。此外,分别有11%和12.4%的流动人口来京的原因是“能学技术,长本领”和“可以开眼界,见世面”(参见文中列表)。
●1/3以上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无人介绍”,“有组织”的流动极少
在北京市流动人口中,没人介绍就直接流向北京者达到37.1%。其余流动人口则有人介绍,其中,通过近亲介绍来京的流动人口占26.6%,通过同村老乡介绍来京的占17.9%,通过朋友介绍来京的占9.2%。可见,亲友和邻里网络是流动人口来京的主要途径。
相反,通过用工单位上门招工和当地集体组织来的流动人口比例很小,分别只占13%和0.9%,“有组织”的流动极少。
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呼吁和提倡“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调查结果表明,这种引导还极其微不足道。各级政府如何在人口有序流动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
流动人口在老家的职业构成以务农为主。但外出流动后,其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比例最高的农业劳动者变成了比例最低的职业,所占比例从原来的50.4%下降到了第一次流动后的0.4%。一般来说,农业劳动者阶层具有高度稳定性,他们是经济条件最差、社会地位最低的社会阶层,呈现出“只能少量输出而几乎不流入的社会流动模式”(陆学艺,2004)。向城市流动和接受较高的教育是他们向上流动到其他阶层的主要途径。通过向城市流动,这些农业劳动者的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社会地位最低的阶层流向了地位相对较高的其他阶层。流动人口在流动后彻底实现了职业构成的“非农化”。我们在调查中收集了流动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后的第一份职业信息。结果表明,流动劳动力进城后获得的第一份职业以商业服务业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等职业为主,分别占49.3%和36.1%。关键在于,他们中务农者的比例已由50%下降到0.4%。应该说,这种向城市流动的过程,是当前我国广大农业劳动者实现职业身份“非农化”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进城以后,流动劳动力职业身份继续“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
北京市流动人口中35.4%的人有过两次以上的流动经历。通过比较这部分流动人口进城后的第一份职业与目前职业构成的变化,我们发现,流动人口在进城后职业地位趋于稳定,进一步向上流动的机会明显减少。第一次流动后的职业构成与当前职业构成相比,除商业服务业人员与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这两大类之间的比例构成有所变化以外,其余类别的职业构成比例基本没有变化,尤其是职业地位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两类的比例基本没有变化。
(作者翟振武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段成荣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毕秋灵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生)
背景资料
本项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分为两个部分:流动人口和向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房东。依据本次调查的定义,流动人口是指在京居住一个月以上、无北京市户籍的人员。向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房东则是指向前述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有北京市户籍的人员。在本次调查中,流动人口和向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房东均以户为单位进行调查。 这次调查共收集到流动人口的调查问卷4078份,向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房东的调查问卷715份。(翟振武 段成荣 毕秋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