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1时30分,在静安区曹家渡街道,上海首家社区中心厨房为老人端出了第一客老年餐。附近江宁路街道3个供餐点和静安寺街道一个供餐点的分送车辆也一起出发了。奇怪的是,这个中心厨房没有开油锅,也没有嘈声杂物污染紧靠的居民区。这是全市第一个新型为老人助餐模式的试点。
中央厨房提供半成品
这是由上海市老年学学会老龄产业专业委员会开展专题调研后成立的“老年用餐项目推进办公室”目前主推的模式。专业配餐和外送资质的餐饮企业与社区老年助餐对接,构成专业供餐链:在街道社区就地建立中心厨房,供餐企业中央厨房提供半成品,被运送到社区后,进行再加工,不仅增加饭菜新鲜口感,也解决了密集居民区内严禁油烟和污染的难题。
咖喱鸡块、酱蛋、萝卜、还有热腾腾的松软米饭。“口味蛮好,花样蛮多,他们做的红烧肉最好吃。”黄老伯拄着拐杖来试吃,没想到菜的味道那么好,“我现在身体还行,可以自己做饭吃,可是将来自己不能动了,每天吃饭的问题还真是难住我了。”
社区中心厨房首天露面,就有上百位老人前来享用午餐。曹家渡街道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后,中心厨房不仅提供早中晚三餐,还供应半成品和净菜,供社区在助餐点和老人家中自行烹饪或由专业人员一条龙帮助烹饪。中心厨房的厨师还将为糖尿病和高血压老人特别烹制菜肴。
逾六成老人希望得到吃饭服务
目前,65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上海总人口的15%。随着上海迎来“银发浪潮”,“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比例逐年增加。吃饭问题已经成为诸多独居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据静安区老年人生活情况抽样调查显示,在选择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的老年人中,近65%的老人希望得到吃饭服务。
82岁的马老太一个人生活,她每天的食谱几乎千篇一律:早晨,她做一碗面条、炒个小菜,吃半个馒头;中午,吃几片饼干对付;晚上,又把早晨剩下的饭菜当作了晚餐。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孤寡老人单独居住,每天买菜做饭,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辛苦麻烦了半天,限于食量又吃不了几口,剩下的饭菜倒掉可惜,留下又怕变质。有的老人马马虎虎做着吃,有的老人吃了上顿懒得做下顿,以饼干面包凑合着充饥,还有的老人担心自己的记性不好,不敢使用煤气灶,所以这部分老人对于吃饭的问题是能简单就简单、能应付就应付。
本市将逐步解决老人吃饭问题
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章淑萍坦言,近几年,上海每年都新增1万张机构养老床位,到2010年本市力争有10张养老床位,但是和本市200多万老人相比相差甚远。
根据规划,机构养老床位主要是针对不能自理或者部分自理的老人,绝大多数老人仍需在家里养老。在解决看病等问题以外,上海将逐步解决老人吃饭问题。
社区中心厨房可能成为解决老人吃饭难的社区老人一项新的选择和主流模式。市老年学学会老龄产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鹏镖告诉记者,随着第一客老年餐诞生,为老助餐合作联盟也进入试点阶段,在提供饭菜的同时,还将共同探索给老人提供可口价廉安全的饭菜。
[新闻链接]
26位百岁老人26套健康维护方案
闸北区构建全方位老人健康社区医疗服务网
晨报讯26位百岁老人有26套健康维护方案。昨天,记者从闸北区卫生局了解到:闸北区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因人而异为每位百岁老人度身定制个性化的健康计划,为老人构建全方位的社区医疗健康服务网,医护人员可随叫随到。
在闸北区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全科医师有一堂必备功课:每年上门摸底社区内临近百岁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报区卫生局备案。每个老人的健康计划也是因人而异的,资深全科医生护士与百岁老人结对后,按照每个老人不同身体情况定制老年保健、上门诊疗的服务内容。同时,在生活、饮食方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给老人做些健康常识和卫生知识的指导。另外,每个百岁老人每年还能获得一张价值一千元的“医疗关爱卡”。
据悉,闸北区除了为百岁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还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降低诊疗、检查和药品费用。对社区约定服务的医保对象实行适当的优惠措施,为低保、特困人群、贫困精神病人、独居老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医疗救助。
同时,为全区800名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提供基本精神科药物治疗,与全区1000位重点看护的独居老人结对,提供医疗咨询及上门医疗服务,并为全区1000名特困居民发放医疗补助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