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大发展,军队大转型,给当代中国军人提出了如何在部队转型中适应军事训练转变的重大课题。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中国军人正在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军队使命,推动军队建设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从沈阳军区某摩步旅针对部队编制体制调整、新的作战任务、新装备列装部队的特点规律,深化和拓展官兵“岗位称职”的新标准、新内涵的过程中,可以窥见中国军人正在实现整体转型。
[典型事例]“全能兵”成为部队生力军
以往,一门火炮射击,需指挥班长、瞄准手、压弹员等9名士兵、一个班的兵力,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近日,笔者亲眼目睹了一名炮手独自操作一门火炮打出优秀成绩的场面!此人,为某集团军所属某摩步旅高炮连六班一炮手李辉。
旅政委顾江桥告诉记者,这一“绝活”是逼出来的。3年前,在一次对抗演练中,6个炮班竟然全是因一两名战士“牺牲”而没有完成作战任务。面对败局,党委“一班人”意识到,要真正实现“高效、精干、合成”,基层官兵的素质首先要“精干、合成”。
为此,他们打破全能组训仅在士官中间开展的惯例,制订“全能”训练计划,加大考核难度,建立“全能”考核制度和专业比武、评定技术等级、重奖训练尖子等激励机制,激发了官兵的练兵热情。
[笔者感言]要适应未来高技术条件下作战节奏快、战时岗位替补需求大等特点,提高军事斗争准备的质量,作为新一代士兵,必须由“多人一岗”向“一人多岗”的高素质方向转变,以此破解因“战时兵员减少”而影响和制约部队战斗力提升的“瓶颈”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使新体制编制部队实现“高效、精干、合成”。
[典型事例]“复合型通信兵”崭露头角
从接到紧急开设通信枢纽命令起,到开通数十个有线用户和通信终端,用GPS定位系统确定多个坐标和导航路线,某摩步旅通信连三期士官侯涛、一期士官刘博和上等兵田齐3名战士仅用40多分钟。
整个作业流程涉及7个专业,他们每个人都要操作多种通信装备,若不是有“复合型通信兵”,至少也得用一个排,工作3个小时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连长尹明超告诉笔者,“装备合成了,人的素质也要合成,否则就难以真正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有效结合。”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3年前,这个旅加大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笔者感言]新军事变革呼唤新型装备,新型装备催生新型人才。作为基层部队,要适应这一新情况,只有大胆创新训练模式,改革组训方法,增大训练强度,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士兵,才能在训练实践中推进部队的发展。
[典型事例]两栖“开路先锋”任驰骋
“轰、轰、轰……”一声声巨响传来,笔者通过望远镜看到,随着新装备发射出火箭破障弹,水际滩头的障碍物被炸得七零八落。集团军所属某部工化营三期士官邢继辉带着破障队,驾着摩托艇、高速快艇,快速向“敌方”水际障碍区开进,“敌”滩头障碍物接连被清除。
工化营教导员程晋发告诉笔者:“过去,由于大纲对这一训练内容没有明确要求,水域破障是工兵训练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一批新型破障装备陆续配发部队,新的作战任务对工兵水域破障训练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的一些训法、战法已经难以适应部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官兵利用自己革新的器材、创新的战法,给工兵作战、训练带来了新气象。该营岸滩扫雷手段也由过去单一的人工搜排,发展为火箭扫雷、机械扫雷、电磁扫雷等多种手段。
新一代“开路先锋”从陆地到海滩,所到之处,障碍纷纷“让路”,成为名副其实的水陆两栖“开路先锋”。
[笔者感言]“80后”、“90后”士兵,知识面广、接受新鲜事物快、创新能力强。目前,我军正处在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为“80后”、“90后”士兵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新一代士兵也成为我军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有效载体。
[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