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传统的“节俭”意识被“激活”
大部分中国人习惯在花钱上“量入为出”,可最近10多年,“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成为一些人的追求,于是出现了不少贷款买房、买车的人。记者最近发现,由于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变得不确定,很多人捂紧了钱袋,“价格合理”成为很多人购物的重要砝码,“能省就省”也自然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中国人传统的“节俭”意识被重新“激活”。
2008年10月以来,广西腾扬劳动服务中心副总经理高晓辉逐渐形成了上网购物的习惯,不仅自己经常在易购、拍拍等网页上浏览、查询自己喜爱的商品,还动员全家到网上购物。高晓辉算了算,相似品牌的商品在网上购买的价格比在大型百货商场购买便宜一半还多。目前,像高晓辉这样的“网购族”人数逐渐增多,他们共同的理由是“价格合适”。
尽管家门口就是北京庄胜崇光百货商场,但对时尚青年王依然来说,她宁愿乘坐半个小时的地铁,到雍和宫附近的一家服装店去买衣服,原因就是那里的衣服“价格便宜”。
“节俭”意识不仅体现在购物上,带午饭的习惯也在一些地方恢复。在广西柳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黄仁露,常常从家里携带午饭到企业。因为黄仁露跟父母一块儿生活,有时和同事朋友在外聚餐,家里做的饭吃不完。她说:“现在算算账,觉得家里倒剩饭非常浪费,带上饭盒既不浪费,又节约了开支。”
王强东说,“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不管有没有金融危机,很多中国人的消费一直恪守着这个原则,特别是对一些中老年人来说。现在,“金融危机”的到来让这个消费群体逐渐在扩大,部分消费者有意开始减少支出或减低购买频率,“节俭”的美德被重新“激活”。
今年春节,桂林市供电局员工何乔舫全家已经决定改自驾游为参加旅行社团队旅游,费用大幅度减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何乔舫说:“全家5口人,即使按照去年春节期间前往西双版纳的旅游费用计算,自驾游的油费、路桥费、住宿和吃饭的开销超过1万元,参加团队则只需要花费4000元。”
在青岛一家外贸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欣说:“原来我每个月吃穿和买化妆品要花掉工资的一半,现在却不敢轻易买高档化妆品了,平时也尽量少出去吃饭,就是为了节约开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