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12月3日文章,原题:中国需要起跳的经济期待老百姓手松点
来自中国东北农村、现年56岁的党先生虽然不懂得什么经济理论,但他已经被寄予希望来“拯救”中国经济了。最近几年,党先生家庭的年均收入为2200美元,他一般把其中2/3存起来。全家吃自己种的食物,冬季穿的衣服一般都是穿到不能再继续穿为止才买新的。但是,随着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放缓,这种曾经被视为美德的勤俭节约却变成了国家的负债。
最近几周来,中国曾不可阻挡的经济急剧放缓。政府期待着中国消费者,特别是数以亿计的高储蓄农民进行消费以拉动内需。但是,让人们更多地消费尤其是在面对经济放缓时,可能是个离谱要求。消费支出占中国GDP的35%,这个数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当时为50%。相比而言,在美国,消费支出占经济的2/3以上。
不管能否实现,北京似乎决心努力尝试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包括住房补贴,说服购房者为新住宅购买新家具,实现农村电气化并使农民负担得起。上周中国央行削减利率超过一个百分点。近日在14个省推出政府补贴,使人们能更便宜地买到手机、洗衣机和平板电视。
党先生和妻子章女士是中国人勤俭持家的典型。他们不把钱存在银行而是放在家里。夫妻俩最大开支是几年前用来买一台二手拖拉机的1200美元。其他的则预留给退休后和未来的医疗费用。当被问到如果拿到信用卡,她是否会使用,章女士显得很困惑,“信用卡是啥?”她说,“我们已经有了所需的一切。”
虽然高储蓄率在亚洲很普遍,但中国的高储蓄源于对饥荒的记忆和不完善的社会安全体系,老百姓被迫为教育、养老和医疗而存钱。政府已提出补贴农村的医疗保健系统,但大多数农村和城市居民都害怕遇到紧急状况。
在北京一家会计公司工作的28岁的李秀清(音)却在积极响应新形势下的消费经济。她月工资600美元,几乎全用在买时尚服装、吃饭和手机上。李出身于湖南省一个农村家庭,她嘲笑父母和祖父母吝啬的生活方式,“我父亲最贵的东西就是手表。”而她能花100美元买双高跟鞋。
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储蓄还是超过了消费。30岁的李晓燕和母亲在家乐福购物。李取笑母亲的小气,说她上次买衣服还是10年前。她母亲则表示退休前储蓄了80%,“老人一件衣服就够了,应该为了孩子储蓄。”(高山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