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即将对美国经济施以强力财政刺激,但其结果最终可能并不如美国人所愿——可能导致海外而非美国的就业机会大幅增加。
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曾对同胞许下诺言:在上台后的两年内保住或新创250万个就业岗位。美媒体估计,奥巴马一上任就会投入5000亿美元巨资,甚至日后逐步加码。
但此举隐含着大问题:奥巴马这一强力财政刺激措施可能“肥水流入外人田”——在美国本土发挥的作用有限,却让中国、德国或墨西哥这样的国家“捡了便宜”,在那里创造出成千上万个新的工作岗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25年里,美国已变成世界“最终消费者”。美国进口产品额与其GDP的比值,已从9%上升到近19%。更令人惊奇的是,进口产品总值已相当于美国制造业产值的40%。在某些消费品领域如服装和家电,“Made In US”近乎绝迹。如此一来,奥巴马试图通过财政刺激来拉动美国人消费的初衷,最终可能拉动整个世界经济,而推动美国本土就业率的效果则要打折。
不过美国人有办法确保巨资的效用不会被“稀释”得太厉害。美国现存法律要求大多数动用联邦政府资金的采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国内产品”,比如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通过的《购买美国产品法》。
财政刺激动用的资金规模之大,肯定会使乐见本土产品走俏的游说组织异常活跃,它们希望增加新限制条款,为国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但同时这抬高了救市成本,更清晰地表明美国正在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美国消费者多年来大肆举债购买外国廉价货,包括汽车、服装,全然不顾本土工作岗位流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只要美国人依然举债消费,那么引发危机的基础便会长期存在。由于美国人太过热衷购买进口商品,所以奥巴马新增就业岗位的目标很难实现。当1982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时,里根总统的应对措施是大幅减税,那时美国经济相对封闭,这意味着一旦消费者大把花钱,新增就业机会马上涌现。
事实上,奥巴马通过延长失业救济金发放期限,援助各州政府,可以将钞票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消费者可迅速把钱花出去,坏消息是人们可能继续购买进口商品。那么把钱花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体系和采用环保技术上,又会收效几何呢?与由消费者直接花钱相比,这造成的就业岗位外流的数量会少一些。但假如不进行严格限制,即便是这些方面的工作岗位也可能“溜出”美国。当然,花钱修铁路的确更有可能为美国人创造就业机会,因为根据现有联邦法律,这笔钱里必须有一定比例用于采购美国本土产品。假如政府出钱雇人为某个家庭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毫无疑问会创造安装工这个新岗位,但那些电池板中有多少来自中国呢?毕竟中国是生产这类产品的大国。另一个选择是把钱花在教育、科研以及医疗体系建设上,这些领域都会在美国本土创造新就业岗位,同时提升美国未来竞争力,只不过需要较长时间才会见效。
假如其他国家也像美国这样注入巨资来重振经济,那么奥巴马的日子会好过得多。在那种情况下,新增的与出口相关的就业岗位,会迅速弥补前面所说的流失的工作机会。 (来源:青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