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国力争十一五完成城市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 城市绿化要达"四减" -个别外企环境违法问题已引起重视 潘岳:制度建设比"风暴"更艰辛 -中国将征燃油税替代养路费 多项收费停 车船税与养路费不合并 -中国打击地下钱庄缴获现金9300余万 银行业总资产已近49万亿 -央行:房贷异常增长拉高中长期贷款 外资套现我房产回报超100%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 国企将上缴红利 -中国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6%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揭牌 将建财产申报制 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船舶业投资条例正酝酿 超10万吨或需特批 钢铁业面临成本压力 -世行:中国对世界GDP增长贡献度将超美 劳动力过剩短期不会结束
利用杠杆炒黄金 选择时机比看好趋势更重要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9 月 1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投资技巧指南

上海将开放黄金期货的消息一经披露,引起不少投资者关注。黄金期货是将现货黄金设置一定的交割期限和一定比例的杠杆交易。之前,现货黄金没有被大多数投资者接受的重要原因,是金价波动幅度较小,更多投资者喜欢追逐股市的高收益。然而,知情人士昨天向记者透露,除了黄金期货之外,上海金交所个人黄金保证金交易,近日也将浮出水面,这对喜欢炒金的投资者来说,选择的余地更大了。

保证金比例并非固定

黄金投资专家奚建华表示,由于黄金具有体积小、价值高、不易损耗等特点,使其成为通胀时期资金最好的避风港。根据近几个月我国CPI增速来看,人民币在境内的购买力在快速下降,作为公认的硬通货,黄金期货很容易吸引以抵御通货膨胀为目的的资金青睐。不过投资者在入市之前,一定要弄清交易规则和风险。

根据上期所公布的黄金期货合约(征求意见稿),黄金期货交易单位为每手300克,最低交易保证金7%。以目前现货价格170元/克计算,黄金期货合约的价值为51000元,交易最低保证金为51000×7%=3570元/手,由于投资者在交易黄金期货时,期货公司往往会在7%的基础上再适当收取保证金,业内人士预计为10%左右,那么,投资者实际交易一手(300克)黄金期货的保证金应在5100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即将推出的黄金期货合约,上市运行不同阶段的交易保证金收取标准不同,合约挂牌之日起的保证金比例是7%;交割月前第2月的第10个交易日起,保证金比例提高到8%;交割月前第1月的第1个交易日起,保证金比例提高到10%;交割月前第1月的第10个交易日起,保证金比例提高到15%;交割月份的第1个交易日起,保证金比例提高到20%。也就是说入市的时点决定保证金比例的高低,投资者在操作时如果不注意追加保证金,很容易被平仓。

时机比趋势更重要

尽管黄金期货与黄金保证金交易都能达到杠杆效果,但两种投资方式各有优缺点。比如黄金期货既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投资者有双向选择的机会。而单纯的黄金保证金交易则只能做多。

黄金期货的缺点是,由于存在交割期的限制,除了保证金比例要不断增加之外,到期前还面临是否平仓的选择,如果不选择平仓,则到期时必须交割实物黄金,这并不是一般的投资者愿意选择的。

有投资者认为,如果看准金价的中长期趋势,就可投资黄金期货了。事实并非如此,不管是黄金期货还是黄金保证金交易,最重要的还是利用好杠杆原理,如投资者花5100元(假设保证金为10%)买入一手黄金期货合约,相当于买了51000元价值的现货黄金,但如价格出现下跌,则投资者有追加保证金的义务,否则会被强行平仓。专家表示,市场往往是在大部分散户被平仓之后才出现重要的拐点,因此,利用杠杆交易,选择时机比看好趋势更重要。□晨报记者 刘志飞

来源: 新闻晨报

相关文章:
四大准备夯实黄金期货基础
严格风控 确保黄金期货平稳上市
推出黄金期货是顺应市场发展必然选择
上海期交所获证监会批准 近期开展黄金期货交易
借QDII出海能淘到黄金吗 专家:外面月亮并不更圆
黄金投资种类多 产品适宜长期持有
调查:近八成人因涨价改变黄金周出游计划
首只股票QDII基金生逢海外市场黄金期
图片新闻: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封顶 内可容纳约4万人 创下四个世界之最
2008—2009年国际航线分配方案公布 新开通27条欧美航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