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58.5%公众肯定新阶层贡献较大 但就业仍依恋体制内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1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58.5%的人认为“新社会阶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非常大”或者“比较大”

公众肯定新阶层生活富足但就业仍依恋体制内

最近,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对媒体表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一个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外的新的阶层已经在中国社会出现,并且正在成长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据介绍,“新社会阶层”大约有5000万人,加上在相关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总人数约1.5亿。他们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贡献了全国近1/3的税收,每年吸纳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

“新社会阶层”正在悄悄地成长,并在不经意间改变着我们社会的结构。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网络调查(1643人参与)显示,在被问及“新社会阶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时,58.5%的人认为“非常大”或者“比较大”。

按照陈喜庆给出的标准,这个新阶层多从过去的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分化而来,其中相当部分是知识分子。从就业角度看,这个阶层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聚集了大部分高收入者,多数不是中共党员,他们的职业和身份不稳定性大,社会参与意识和政治诉求在逐步增强。

本报调查发现,一半(50.5%)受访者并不认为自己属于这个新阶层。尽管如此,公众对这个新阶层的总体评价非常正面,比如肯定他们有较高知识水平(46.5%),观念新维权意识强(46.3%),多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43.2%),通常比较有钱(42.4%),代表了新的生产力(41.5%)等;同时,也有40.6%的人认为“新社会阶层缺少归属感”。这与陈喜庆的判断不谋而合。

乍一看,这个群体似乎跟很多学者讨论的中产阶层很相似。“从职业这个意义上说,统战部所说的‘新社会阶层’与国内社会学界前段时间所说的‘中产阶层’有很大的重叠,但也不完全一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冯仕政说,“这个阶层的构成比较庞杂。其中知识分子部分可能声望比较高,私营企业家部分可能社会评价比较低。”

有意思的是,尽管人们更倾向于认为新阶层的社会贡献大、生活富足、文化水平高,但如果可以选择,更多的人(42.3%)还是愿意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而不是选择非公经济领域或自由职业。一方面,公众对“新社会阶层”赞赏有加;另一方面,还是或多或少地对成为这个阶层的一分子心存顾虑。

“我猜测,如果把国家(体制内)和市场(体制外)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板块,那么,造成这种就业取向的原因在于市场体系还很不成熟,运作不是那么规范。”冯仕政说,市场往往受到国家的高度控制或强烈影响,由此导致在“市场”(体制外)领域的就业风险要远远高于在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体制内),“至少在感觉上,人们觉得体制外的风险比体制内的风险高许多。”他认为,这说明在当前社会快速转型并且社会转型由国家主导的情况下,人们更相信国家,而不是市场。

在冯仕政看来,“新社会阶层”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目前还很难预测,这要看国家在进一步深化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方面出台怎样的新政策。(李松涛)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中国社会巨变崛起新阶层 价值多元掌握巨大资本
专家:4.4万亿灰色收入落入了少数阶层腰包
中国新社会阶层聚集大部分高收入者
北京新城规划公布 住宅开发瞄准中等收入阶层
中国"新中产阶层"遭遇"精英联盟"的"权力排斥"
中国新中间阶层调查出炉 近八成客户青睐外资银行
新社会阶层
中国新社会阶层约5000万人 掌握管理10万亿资本
中等收入阶层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