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跨地域转移方面面临3大障碍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1 月 2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伴随着大量人口的流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跨地域转移方面至今仍面临着诸多未破解的障碍。

人口老龄化趋势挑战中国“养老”问题(资料图片

养老保险制度省际不对接。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者的涌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省际之间的劳动人口流动日趋频繁。由于各地政策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程度和水平高低不同,且严重不对接,参保人员一旦发生流动,其个人的养老保险账户无法实现异地流动和衔接,导致不少职工、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退保现象严重。这一现象,在沿海发达地区显得尤为明显。

江苏是全国最早实行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全覆盖的省份,改革比较超前。因此和周边省份工作的协调性较差。不少外省劳动力在江苏参加了养老保险之后,离开时可以封存、也可以一次性拿走“个人帐户”部分,却无法转走并和其他省份对接。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务工人员的长远利益,并导致部分人员因此拒绝参保。

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和农村不对接,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务工者不对接。伴随着1.2亿农民由农村涌向城市,一些在当地农村已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务工人员在面对城镇养老保险时,却显得无所适从:农村和城镇的养老保险,自己到底属于哪一个管,如何管?来的时候怎么办,回去之后又怎么办?有的地方很清楚,有的地方却还不明确。

各地对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务工者的养老保险程度大相径庭。如江苏对本地和外地户籍的职工一个标准,一视同仁,而浙江针对大量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员工和市场化进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则推出了“低门槛准入、低标准缴费”的“双低”养老保险参保政策。上海则将本地职工、外来人员和农村人口一分为三,实行三种不同的养老保险模式,各自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专家呼吁:

一、各地应尽早消除地区壁垒,实现统一标准。如统一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政策,确保养老基金在全国范围内的顺畅运行。

二、尽快实现原参加农保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为加快城乡一体化铺平道路。如江苏省出台政策,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可以实现农保基金和城镇养老保险基金的折算对接。这一政策使得农保基金的政策在城市得到了延续和平滑过渡,确保进城务工者进城后,也能和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待遇,并保证了外来务工者的利益和政策的连贯性。

三、通过建立社保机构联网查询,或有效利用公安系统联网协查的方式,做到养老金支取身份查询的便捷化。2004年,江苏和上海方面的社保局通过协商,达成了养老金资金异地协查互帮机制。目前除了这两个地方,各地尚未实现如此的合作机制。

专家认为,在国外,虽然人口的流动量很大且户籍管理十分松散,但由于所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都必须通过社保部门来核定和支付,因此最健全的人口数据不是在警察局,而是在社保部门。“中国可以实现气象资源和数据的全国联网,为何不能实现社保档案的省际联网?”专家认为,利用公安部门现有的强大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软件就可以实现这一设想。(记者 程红根 张乐 王力)

来源: 瞭望

相关文章:
田成平:中国去年5500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
中国将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应对“未富先老”难题
北京市养老保险缴费工资基数上调至2734元
关注中国养老保险:三大关键词破解养老保障之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缘何进退维谷
中国退休人员每年递增6% 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扩大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