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把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分开教学 “农民工子女班”惹争议
据《南国都市报》报道,海口市同济学校今年秋季打算在初二年级单独设立“农民工子女”教学班,把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分开教学。这一举措引发家长热烈争议。
同济学校是一所具有8年办学历史的民办学校。从小学到初中,全校有近500名学生,其中有100多个孩子属农民工子女。学校负责人说,武汉有不少学校曾经试行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教学,为学习这一办学思路,他专程到武汉取过经。
校方:农民工子女“水土不服”问题多
海口市同济学校校长张义列举了4大理由。他说,根据多年来的观察,他发现那些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在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就学业基础而言,因城乡起点不同,很多刚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与城市孩子相比,学习能力有明显差距。想在短期内提高学习能力很困难,而如果听之任之,这些孩子会更加吃亏。
有很多孩子不会说普通话,初到城市被当作另类看待,让农村来的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了不自信甚至自卑感。
还有部分农民工子女为了缩小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竭力从外表上改变自己,染头发,买新衣服,反而失去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校方认为,把农民工子女单独分班,可以使农民工子女避开来自于城镇学生和教师的歧视,使农民工子女心灵免受伤害,从而给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共同的生活习惯使农民工子女不再感到心理上有压力;还可以避免农民工子女与城镇学生攀比导致讲究吃穿等不良行为。
支持方:因材施教有利于成长
从定安农村来海口打工的老冯对建“农民工子女”教学班试点表示热烈支持。他希望自家孩子能与生活背景相同的孩子同班学习,使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少受伤害,从而专心学习。
也有家长认为,这个班是关心农民工子女而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这个班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反方:不该在孩子身上打烙印
大半学生家长乍听这一“创新”举措先感到吃惊,而后激烈反对。这部分家长最担心的是,单独分班会给孩子心中打上“我是农民工子女”的烙印,反而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如果学校把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如同为整个班的孩子盖上了出身烙印,这会使孩子产生很大的思想压力。
有几位家长谈到,自家孩子知道这件事后,几天来闷闷不乐,不愿被分进农民工子女班。“老师们的心意是好的,但就怕事与愿违。”学生家长张斌朝说,他最担心单独分班后,或许整个班都受歧视。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林泽龙认为,将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最大问题是让农民工子女感到与城市孩子不一样,产生低人一等、二等公民等不良情绪和心理,不利于城乡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不利于彼此帮助、共同成长。
教育部门:分班不利于城乡互助
海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助理调研员陈东云认为,还是把城市孩子与农民工孩子统一编班的好。他说,从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考虑,10多岁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敏感阶段,这一年龄段易产生叛逆心理,原本已在生活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感受到与城市孩子不同,再单独编班的话,有可能增大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压力,特别在遭到别人嘲笑时,那些自尊的孩子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敌意。统一编班不仅使大家在心理上有平等的感觉,还能实现城乡互助。农民工子女可以将身上特有的吃苦耐劳、自强自立、勤俭节约等美好品质影响城市孩子,城市孩子可以在见多识广、讲究卫生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带动农民工子女成长。(许 欣 陈清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