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2013年02月06日16:1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规划 扶贫开发工作 贫困村 三江源地区 贫困地区 科学发展观 非经营性固定资产 贫困特征 同德县 城乡用地

第四章 主要任务

围绕规划目标,突出抓好以下主要任务:

一、加大扶贫工作创新力度,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制约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扶贫、改善民生、减少贫困”为目的,按照“六个转变”和“六个结合”的新思路,进一步创新完善扶贫对象识别、扶贫开发投入、扶贫项目监督管理、绩效考评奖惩等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加大整合各类资金的力度,确保扶贫开发政策真正落实到贫困户。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创新模式,拓展渠道,加快发展。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引导力度,通过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使全省贫困农牧民逐步破除三种观念,强化三种意识。即:破除自给自足的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破除因循守旧观念,强化争先致富意识;破除温饱即安观念,强化长远发展意识。

二、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贫困群众增收步伐

根据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和发展布局定位,按照“户有致富项目、村有增收产业、乡有特色产业、县有支柱产业”的思路,打破区域界限,有针对性地扶持贫困户发展符合区域定位和当地区位优势的特色农牧业、特色旅游业和服务、运输、劳务输出等二、三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10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继续推进设施农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使藏区80%的贫困村基本形成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雏形。

三、抓好专项扶贫工程,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易地搬迁扶贫、产业化扶贫、就业促进作为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抓手。“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脱贫攻坚“四项工程”(产业脱贫工程、易地脱贫工程、就业脱贫工程和帮扶脱贫工程),实施1942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完成438个村3万户、15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产业基地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50万贫困农牧民增收;实现“雨露计划”培训转移2.5万贫困劳动力和3686人的干部培训任务。通过多策并施,千方百计拓宽扶贫领域和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努力培育贫困地区新的收入增长点。

四、建立整合协调机制,构建“大扶贫”新格局

按照“依托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继续加强与科技、农牧、教育、文化、卫生、水利、电力、交通、社保、环保等部门的协调,以财政扶贫资金为“粘合剂”和“启动器”,引导各部门加大在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发挥部门优势,相互配合,使整合攻坚的效益更加明显。同时各部门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贫困地区倾斜,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合力和“大扶贫”的工作机制。

五、加大社会扶贫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进一步完善发达省份、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对口帮扶和辽青对口帮扶机制,提升定点扶贫工作水平;加大协调和宣传力度,创新帮扶形式,拓宽帮扶渠道,丰富帮扶内容,增强省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支持和推进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结对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军队和武警部队的作用,积极参与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加强扶贫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吸收国际先进减贫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第五章 发展布局

贯彻落实《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将青海省贫困地区发展布局划分为东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地区和三江源地区。

第一节 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现状。主要包括西宁市三县,海东地区六县,海南州贵德县,黄南州同仁县、尖扎县,共12个县,共有贫困村1170个,贫困人口23.56万户、93.33万人(详见附表1)。

东部地区定位。“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西宁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海东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和东部城市群建设,积极扶持扶贫对象按照“系统化建设、园区化布局、优质化方向、设施化条件、产业化路子、标准化生产和生态化模式”和“扩展规模、提升水平、创新机制、健全体系”的思路,推进贫困地区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尽快做强做大贫困地区“两河流域”特色产业,逐步将该区建成全省贫困地区最大的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初级加工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使特色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形成贫困地区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和观光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率先在易地扶贫搬迁实现突破。

第二节 环青海湖地区

环青海湖地区现状。主要包括海北州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门源县,海南州共和县、贵南县,海西州天峻县,共7个县,共有贫困村236个,贫困人口3.37万户、13.17万人(详见附表1)。

环青海湖地区定位。加快推进“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和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生态畜牧业和特色旅游业,因地制宜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有序开发自然资源,提高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把该区建设成为推动全省贫困地区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的示范区,实现率先发展。

第三节 柴达木地区

柴达木地区现状。主要包括海西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和大柴旦行委,共5个县(市、委),共有贫困村142个,贫困人口1.28万户、4.87万人(详见附表1)。

柴达木地区定位。加速推进“海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以转变扶贫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规模化、设施化、园区化为目标,加快构建贫困地区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支撑体系,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牧业,建设高端精品枸杞生产基地。围绕特色农牧业产业园区,培育和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加工扶贫龙头企业。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扶贫模式,率先实现贫困地区城乡一体化。

第四节 三江源地区

三江源地区现状。主要包括玉树州六县,果洛州六县,海南州兴海县、同德县,黄南州泽库县、河南县,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共16个县加1个镇,共有贫困村394个,贫困人口8.59万户、26.99万人(详见附表1)。

三江源地区定位。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全力推进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设,推动贫困地区草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扎实推进玉树贫困村灾后恢复工作和防灾减灾产业试点工作,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贫困乡村为主战场,以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创新扶贫开发方式,以组建贫困群众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贫困人口增收为目标,逐步与生态补偿机制相结合,率先实现贫困地区草原畜牧业跨越式发展,从体制、机制上创出一条藏区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同时紧紧围绕“黄南河南有机畜牧业发展示范区”要求,建立我省贫困地区有机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孵化扶持有机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抓好设施农牧业、科技扶贫、防疫体系等项目。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