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2013年02月06日16:1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规划 扶贫开发工作 贫困村 三江源地区 贫困地区 科学发展观 非经营性固定资产 贫困特征 同德县 城乡用地

第二节 挑战与困难

“十二五”时期,制约青海省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在发展阶段转换和结构调整加快的双重背景下,新旧矛盾叠加交织,不平衡、不稳定、不协调的问题增多,增加了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显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扶贫开发的范围广、贫困人口规模较大。前十年扶贫开发规划扶持的范围是青海省2453个贫困村,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后,扶持范围扩大到3903个行政村的138.36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37.6%,远远高于全国贫困发生率3.8%的平均水平。二是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全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干旱山区和藏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扶贫开发的难度增大、成本高。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的因素多。目前还有3.92万户、18.14万贫困人口就地无法脱贫致富,需要易地扶贫搬迁。三是返贫率高。自然灾害频繁依然是我省贫困地区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我省贫困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几率是其他地区的五倍。因灾、因病、因市场变化等原因,返贫率较高,我省正常年景返贫率13%,灾年达25%,重灾年高达50%—60%,玉树地震灾害,导致返贫率高达71%。四是转变扶贫发展方式的难度大。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种原因,我省贫困地区农牧业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方式依然滞后,整体竞争力低,特别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缺乏精深加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制约着扶贫开发方式的转变。五是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相对贫困现象凸显。目前,青海省城乡、区域、不同社会群体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全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4,差距进一步拉大。贫困地区一些县的县级财政收入的高增长与农牧民收入低增长、城镇繁荣与农村牧区的落后等现象比较突出。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加以解决。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青海省扶贫开发工作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一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大幅度增加财政对扶贫的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稳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这为我们提供了政策保证;二是党中央、国务院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藏区发展、对口支援、玉树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等政策措施,必将加快推进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为我省扶贫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行扶持的政策,安排更多资金直接扶持到贫困户,必将为贫困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四是经过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自强自立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五是我省实施的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和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必将为切实解决藏区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六是通过实践探索,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总结提出“六个转变”和“六个结合”的新思路,使新阶段扶贫思路更加清晰,模式更加多样,经验更加丰富,为今后扶贫开发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些难得的新机遇,激励斗志,增强信心。

总体看,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共生,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准确把握扶贫开发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和新任务,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加快解决贫困地区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新阶段扶贫开发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四个发展”的战略部署,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连片特殊困地区作为主战场,以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加快发展为核心,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创出一条具有青海特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之路,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