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2013年02月06日16:1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规划 扶贫开发工作 贫困村 三江源地区 贫困地区 科学发展观 非经营性固定资产 贫困特征 同德县 城乡用地

九、帮扶脱贫工程

帮扶脱贫就是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青海省社会扶贫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的社会扶贫工作框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定点扶贫;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对青海省开展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军队参与扶贫;开展“村企共建”活动;开展“户帮户、一扶一”活动。

“十二五”期间,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军队和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建立沿海发达省市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综合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辽青对口帮扶机制。要建立扶贫部门与各帮扶单位签订目标责任、检查落实、考评奖罚机制,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总结推广“村企共建”先进典型,进一步扩大“户帮户”活动规模。继续广泛动员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国际组织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活动,发挥社会扶贫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十、地方病防控扶贫工程

青海省藏区,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包虫病、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等6种地方病。在藏区33个县中,有31个县为地方病高发区。地方病高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全省藏区的地方病高发区共有33个乡(镇),已患地方病的贫困群众21.25万人,其中重度患者4.13万人。

地方病区的扶贫开发要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央藏区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统筹规划、农户自建”的原则,以推进藏区扶贫开发进程为目标,以发展生产、全面防治地方病为手段,不断提升藏区地方病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水平,促进该区和谐发展。“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卫生防治、异地扶贫搬迁、异地教学育人、饮水安全、科技攻关等工程。

第二节 行业扶贫工程

青海省各行业部门要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按照《规划》的要求,明确部门职责,完成本行业省上既定的扶贫任务。行业扶贫工程包括基础设施工程、特色优势产业工程、文教事业工程、公共卫生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生态环境工程。

一、基础设施工程

基础设施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青海省要继续把加快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地位,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加快贫困地区国土整治、村庄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积极实施贫困地区安全饮水工程。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快贫困地区通乡、通村道路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牧区能源建设。普及信息服务,优先实施特困地区和重点县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话工程。加快农村牧区邮政网络建设,推进广电、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通过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贫困地区贫困村基本实现“四通五有”,即具有条件的行政村基本实现通水泥路,村庄间道路硬化;行政村解决生产生活用电,自然村解决生活用电,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基本实现户户通电;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宽带,基本实现自然村通邮、通信信号全覆盖;行政村基本解决农村能源(生活燃料)问题;行政村大多数村民能够饮用符合国家颁布的《饮用水卫生安全标准》的饮用水;大多数农牧户解决了住房困难,有安居房;行政村人均拥有基本农田(草场、经济林地、养殖水面)面积达到高产稳产的标准;行政村有村委或办公用房;行政村有从事零售业务的超市(便民店)和经营放心农资的商店。

二、特色优势产业工程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青海省围绕“扩展规模、提升水平、创新机制、健全体系”的思路,实施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工程,贫困地区要着眼于加快发展产业支撑,加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围绕贫困地区主导产品、名牌产品、优势产品,大力扶持建设各类批发市场,按照贫困地区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结构调整和传统种养方式转变,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发展,促进特色产业扩大规模绿色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发展,推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产方式由高耗低效向低耗高效转变,产业链由低端扩张向高端延伸转变,力争使全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省水平。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