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2013年02月06日16:1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规划 扶贫开发工作 贫困村 三江源地区 贫困地区 科学发展观 非经营性固定资产 贫困特征 同德县 城乡用地

八、强化社会帮扶,促进大扶贫格局的形成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不断加大对口帮扶力度,创新社会帮扶形式,丰富帮扶内容,逐步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工作的“大扶贫”格局。五年来,落实辽援资金1.76亿元;争取中央国家机关投入帮扶项目资金2854万元,引进资金1485万元;动员省直机关投入帮扶项目资金8617.54万元,引进资金3.83亿元;广泛开展了“村企共建”活动,全省共有276家企业与361个村建立了共建关系,累计投入资金8750.7万元,培训农牧民1.7万人,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86万人;2009年深入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全省共有3.61万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结对帮扶,受益贫困户2.56万户,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折价)1566.7万元。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广了我省“村企共建”的做法和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的举措。

第三节 基本经验

回顾“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青海省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扶贫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整村推进扶贫模式、连片开发扶贫模式、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特困地区综合治理模式、雨露计划扶贫模式、产业化扶贫模式、大扶贫模式等有效形式。一是只有坚持政府主导、科学决策、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才能整合扶贫资源,保证扶贫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尝试、总结经验、宣传典型、解决问题,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的扶贫开发成功之路;三是只有坚持部门联动、整合资源、连片开发、合力攻坚、整体推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才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四是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才能走出各具特色的扶贫开发、脱贫致富之路;五是只有坚持智力扶贫,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六是只有坚持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多措并举,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有机结合,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互相促进,才能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获得的启示和经验弥足珍贵。可以说,青海省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扶贫开发工作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我省扶贫开发“六个转变”和“六个结合”的新思路,即“六个转变”是:在扶贫开发对象上由过去的国家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向全省低收入人口全部实行扶贫开发政策转变;在扶贫开发目标上由以解决温饱为主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转变;在扶贫开发力量上由单纯依靠扶贫开发部门向各部门和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在扶贫开发投入上由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向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扶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转变;在扶贫开发途径上由单村独户、分散单一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向统筹规划、连片开发、集中规模、综合治理、区域推进转变;在扶贫开发制度上由开发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与低保式扶贫并举转变。“六个结合”是:扶贫开发工作与各地制定和实施的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与各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与各地优势资源开发紧密结合;与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紧密结合;与贫困地区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及农牧民定居工程紧密结合;与土地草场流转、发展集约化经济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紧密结合。这“六个转变”和“六个结合”来之不易,它既是对我省“十一五”扶贫开发实践的总结,也为“十二五”时期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经验。

第二章 贫困状况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青海省将进入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城镇化全面推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扶贫开发既面临着实现跨越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挑战。

第一节 贫困现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为新阶段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因此,制定青海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必须明确重点区域和扶贫对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