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2011年04月13日16:0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人才工作 人才发展 企业人才库 离退休人才 公务员职位分类 人才评价

 

二、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遵循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规律,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相衔接,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应用水平。坚持高端引领,依托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培养和延揽一批我省建设发展急需、在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引导和激励他们立足甘肃,牵头引领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重大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一批创新团队,造就一批中青年创新人才,形成衔接有序、梯次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链条和成长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建立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和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加大成果转化扶持力度,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政策,发挥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主导作用,促使一批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围绕全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吸引一大批有转化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层次科研基础条件平台落户甘肃。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对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引导扶持力度,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技术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校企、研企合作,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工程技术人才成长,形成一批与重点产业紧密衔接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创业扶持行动,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集中资源,集聚创新要素,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面向市场和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和自主创业,全力催生一批高成长性、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大力弘扬创新文化,鼓励创新活动,宽容创新失误,进一步营造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到2020年,全省研发人员总量达到5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1000人。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按照我省在全国的战略定位和地域分工,围绕加快实施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安全、社会发展、产业发展五大战略,进一步组织实施好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改进培养模式,加大引进力度,提高使用效能,依托重点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各领域、各行业急需紧缺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端应用人才的开发配置,为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持。在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着力培养开发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航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紧缺的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产业专家,着力培养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急需的现代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着力培养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扶贫开发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着力培养开发发展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高端专门人才。在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着力培养开发特色文化研究、文艺精品创作、文化创意策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尖端人才,着力培养开发宣传思想、教育、旅游、广播电视、医疗卫生、政法、防灾减灾、养老服务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强对产业和行业人才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有针对性地做好急需紧缺人才的需求预测、重点培养、有序引进、有效使用和知识更新工作,发挥政策调控和引导作用,推进人才在城乡和地区间重点领域的合理分布,逐步培育重点领域高端人才团队的比较竞争优势。到2020年,在石油化工、煤电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传统装备制造及新能源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生态环境保护、节水农业、特色优势农业、中医药等重点领域,分别形成与西部乃至国内外同行业相比,人才规模和研发应用水平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人才高地。

(三)加强重点区域人才开发

紧贴国家和全省区域发展战略,按照功能定位、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统筹推进的思路,加强重点区域人才开发。

1、兰白核心经济区人才开发

服从中心带动的总体要求,发挥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在科教、人才、技术、资金、区位等方面优势,建设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政策制度方面先行先试,在人才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进而形成带动全省、辐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区域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借助并用好中央在甘教育、科研、企业单位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快中央和地方人才资源开发应用一体化进程,推动基础研究、重要共性技术研发、现代服务业等方面人才发展带动全省、辐射西部。发挥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培养和集聚人才的平台作用,把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生态环境保护、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人才集聚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

2、平庆、酒嘉经济区人才开发

围绕加快陇东煤炭、油气资源开发,建设国家级煤电基地的要求,大力培养和引进煤炭、电力、石油化工、资源勘查等方面的各类人才,形成以庆阳、平凉为中心,辐射天水、陇南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型人才培养集聚基地。借助天水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布局,围绕装备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特色农林等重点产业,加大研发应用和实用技能人才开发,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人才开发流动一体化建设,把天水打造成为吸引东部人才向西流动的区域枢纽和人才通道。围绕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辐射河西走廊的国家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强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工程技术及其装备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开发,使这一区域成为国内重要的风光新能源研发人员集聚中心、技能人才培养和输送中心、装备研发和制造应用技术示范基地。

3、其他经济区人才开发

围绕把武威、张掖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级沙产业发展示范区的定位,重点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制种业、沙产业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产业推广和技能应用人才。加大对甘南、临夏、定西、陇南等“两州两市”人才发展的扶持力度,围绕扶贫攻坚和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养特色农产品、生态畜牧业、特色旅游、中(藏)医药产业、民族文化和特色民族用品开发加工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形成一支规模较大、相对稳定、对当地脱贫致富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特色人才队伍。根据金昌、白银等重点循环经济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提高有色冶金、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环境工程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配置水平,使区域内相关重点企业成为省内和业内应用型高端科技人才培养集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

(四)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

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全面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各项任务,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机制,大力提升党政人才队伍的素质能力。深入实施《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规划纲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正确用人导向,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促进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深入实施《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强化干部考核管理,不断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加大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力度,推进党政机关重要岗位干部轮岗交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人才队伍的85%以上,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总量从严控制。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按照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提高素质为重点,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创新机制为动力,建设一支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经济运行规则、具有世界眼光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结合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人才促进工程”,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开发力度,紧紧围绕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着力培养一批战略企业家和职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施企业高级人才国际化培训项目,着力提高省内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的能力。依托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成立企业人才学院和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分层次、大规模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大力推进公开招聘、市场选聘等方式选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打破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地域界限、身份差别限制,鼓励企业人才合理流动。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考核管理。完善与绩效考评挂钩的企业薪酬分配体系,规范企业领导年薪制,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制和期权、股权激励制度。建立企业人才库。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家和企业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营、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培养开发和重点扶持力度,不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到2015年,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1万人;到2020年达到52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70%以上。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依托全省重点学科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集聚一批能够进入国内外科技前沿的学术精英,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技术团队,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领军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在全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学科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起引领和支撑作用的拔尖专业技术人才,形成领军人才强、骨干力量齐、整体水平高的核心团队。全面落实《甘肃省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纲要》,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搞好人才开发,吸引和集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着重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认真贯彻《甘肃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条例》,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培养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适合教学科研生产需要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综合运用国家政策调控和市场配置手段,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结构调整,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才向重点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新社会组织、新兴产业和基层一线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合理分布。积极推动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形成重业绩、重创造、重贡献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工作,充分发挥专家顾问团作用,落实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激励和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6万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80万人。

4、高技能人才队伍

适应工业经济发展、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适应我省产业发展需求、门类齐全、技艺精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配合国家实施的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加强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提升和推进我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创建省级技师学院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顶岗实习、岗前培训、技术交流、技术攻关、学徒制等多种形式,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重视技能人才的使用,及时开展技能鉴定和评价,设立企业首席技师岗位,推广“先进操作法”命名,激励高技能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健全技能人才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完善技能人才交流引进、表彰激励和社会保障机制,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加大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3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5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5万人。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紧紧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为重点,大力推动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开发。以继续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为龙头,加强农村人才开发载体建设,整合涉农人才培训项目,着力提高农村人才的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依托各级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农村干部专修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农村人才培训。依托农业特色产业,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开发和集聚各类农村人才。严格执行农业特有工种准入制,积极发挥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作用,大力培养农村农业技能型人才。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和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力度,加强农村发展急需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规范和推广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奖励和宣传力度。继续加大城乡人才对口帮扶力度,推进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科技人才和文化人才下乡支农等工作。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34万人;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47万人,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定数量的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和经营能人。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重点,以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选择一批街道社区、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实习基地,探索建立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社会工作人才专业知识培训和岗位实践锻炼。科学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和社会公益服务项目工作,加快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完善培育社会组织和加强队伍管理的配套政策,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标准化建设,促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努力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省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具有职业资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达到10000名。

专栏2:各类人才队伍发展指标(单位:万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