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1年04月13日10:0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考试招生 公共教育服务 综合素质评价 学习型社会建设 实习实训 德育内容

二、发展任务

(一)德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⒈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⒉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黑龙江优秀精神教育,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守法、团结互助、崇尚科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加强生态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尊重自然、健康生活、保护自我、关爱他人、适应社会。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情感体验、道德认知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构建符合国家总体要求、具有黑龙江地域特点、分层递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

⒊创新德育途径方法和工作机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知行统一,坚持教育、管理相结合,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创新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落实《学科德育渗透纲要》,激活各学科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受到良好道德教育。

强化德育实践环节,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推动有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建设德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空间,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推进文明班集体和和谐校园建设,发挥好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广泛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发挥家庭教育在育人中的基础作用;整合、开放、共享社会德育资源,公益性社会活动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资源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和文化市场管理,努力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培养、选拔和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德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

(二)学前教育: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新格局

⒈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将学前教育作为发展教育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普及步伐。到2015年,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40%以上,在园幼儿数达到全省在园幼儿总数的65%以上;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50%以上,在园幼儿数达到全省在园幼儿总数的75%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积极为婴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教育咨询服务。

⒉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城市新建小区、旧城改造,要根据区域适龄幼儿规模,配套建设幼儿园。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鼓励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制定学前教育基本办园标准,完善幼儿园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全面推行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审批、归口管理学前教育机构,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

⒊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科学规划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布局,实施以农村为重点的学前教育推进项目。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和保教常规建设,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通过改扩建或新建等方式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县(市、区)至少办好一所公办实验幼儿园(幼教中心),达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标准;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人口较为集中的行政村办好村级幼儿园。充分发挥县级实验幼儿园(幼教中心)、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班)的示范指导作用。

⒋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深化幼教课程改革,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管理和评估,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加强学前教育教研、科研工作,提供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指导和服务。

(三)义务教育:开创优质、均衡、公平发展新局面

⒈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依法实施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质量观,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更加注重教育过程的公平,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需要,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和完善控辍监督保障机制,实行问责制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辍学。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完善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制定地方课程标准,完善地方课程教材管理制度;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适应性。建立健全三级课程管理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信息网络,创新教研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全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开展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省市统筹、以县为主,城乡一体、全面建设的原则,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建立对各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评估和绩效考核制度。到2015年,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70%,到2020年全部达标,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建设,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统一城乡资源配置和投入标准,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实现县(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新增教育投入向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倾斜力度。探索建立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校内外的各个方面。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减负工作。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和责任追究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规范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中小学生减负的有关规定,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严禁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或举办、推荐课外辅导班以及在课外辅导班授课。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

学校、家庭、社区要加强沟通与协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四)普通高中教育:推动优质、多样、特色发展

⒈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科学调整普通高中发展布局,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加强省市两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坚持以城市薄弱高中和农村高中建设为重点,实施达标学校建设。针对未来学龄人口变化趋势,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高水平课程资源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课程方案,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鼓励学校在开好必修课的同时,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学业、升学、就业、行为和心理等多方面指导。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⒊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鼓励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自主探索特色发展新途径,逐步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法学法等方面大胆创新,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发展空间,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开展多样化、特色化实验区和实验校试点。拓宽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与高校的合作机制和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五)职业教育:构建发展型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统筹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努力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渗透,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⒉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使行业和企业真正参与教育教学环节,促进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执行国家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加强专业规范化建设,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调整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制定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形成多元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吸收社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估。

⒊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政策法规,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采取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方式,组建若干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建设一批适应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集生产、教学、鉴定、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实训基地;通过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行业企业依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⒋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统筹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完善以县级职业教育学校为龙头,以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或综合中学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提高农民素质中的作用,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围绕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和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依托相关企业和中、高等职业院校,组建农业类职教集团,系统设计、统筹推进农业人才培养,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增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建立农业类高等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帮扶机制。创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重点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立交桥”,打通技能型人才发展渠道。选择部分专业,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能力体系衔接试点,实行试点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直接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比例。完善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制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优秀学生免试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政策。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创造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环境。逐步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落实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突出职业教育质量与特色,充分满足社会各类人员学习技能的需求。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宣传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高等教育:以高教强省建设为载体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

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强化服务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以“五个一批”和“五个服务计划”为主要载体,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度明显提高,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目标。

⒉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高等学校发展定位规划,引导、鼓励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建立高校分类指导服务体系,健全符合不同学校和学科专业特点的办学质量评估制度,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充满活力、较为完善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优化类别层次结构。实施“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院校建设,使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211工程”院校建设,使其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重点建设10所省属本科院校、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和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一批优势和特色高校;推进省部、省市共建若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高校或学科专业;实施高校对口支援计划,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类别高等学校协调发展。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八大经济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结构合理、有机互补、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整体布局。坚持“扬优、助特、扶需”的原则,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专业。聚焦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东部煤电化综合开发、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与修复、松嫩和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全方位对俄经贸战略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整合相关资源,打造一批学科专业战略集群。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十大工程”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大批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严格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健全教授为低年级学生上课、优秀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机制。完善学生评价制度,把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评价的主体内容,引导学校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社会化,逐步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质量认证体系。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逐步实行弹性学制,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注重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推行主辅修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探索大类招生、模块化教学等培养制度。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拓宽大学生实践渠道。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有效机制,积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技能竞赛活动。健全职业生涯指导和服务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质量监控,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制度,把人才培养作为评价学校的首要内容。实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公布、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抽检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建立用人单位、师生、家长、中介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推进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和创新计划,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⒋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发挥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发展重大需求,坚持服务社会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科学研究在促进知识创新和支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设一批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突出研究基地的学术特色和专业品牌,注重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重点围绕黑龙江流域文明、北方边疆文化、满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北国冰雪文化、俄罗斯经济社会文化等体现黑龙江地缘特色的领域开展研究,促进国家和区域文化繁荣与发展。

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施“五个服务计划”及相关子计划,进一步增强高校服务能力。

培养落地人才。继续实施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普通高校师范类学生农村实习支教计划、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为农村和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专门人才,为企业培养培训高层次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及技术骨干。

研发立地项目。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要,有效调动高等学校科技资源,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激发创新活力,精心打造装备制造、煤电化、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新药制药和中药新药“五个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和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科技服务平台,提升高校科技服务能力。继续实施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计划和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服务计划,加强产业化前期项目的研发培育,注重可转化项目的研发、筛选和向企业推介工作。支持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提供益地服务。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智囊团、思想库作用,探索与行业、部门共同建立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以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为牵动,实现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促进区域知识创新区建设;积极参与科学普及,推动高等学校科技馆、文博馆、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重点实验室等设施向社会开放;发挥大学文化引领作用,推进先进文化传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绿色大学,引领低碳生活。

(七)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⒈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办好老年大学(学校)。倡导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⒉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建立更加灵活的入学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完善继续教育评估制度和考核机制,把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人才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培训,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普通高校逐步将继续教育融入学校全日制教学体系,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建立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建立劳动者培训个人档案,建立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

⒊创新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各类学校及各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利用面授、函授、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岗位培训。鼓励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新闻媒体的社会教育职能。采取工学结合、分阶段学习等灵活、实用的方式,强化一线员工特别是中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岗位技能培训。推动中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共建继续教育基地,提高各类专业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

⒋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建设现代开放大学,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区域文化教育的中心。建立多部门组成的促进终身学习指导机构,统筹协调全省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八)民族教育:促进民族人才成长和民族团结进步

⒈大力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发展,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强化各级政府责任,落实民族政策,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民族教育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公共教育资源优先向人口较少民族和“双语”教学民族学校倾斜。完善少数民族考生中、高考照顾录取政策。

⒉全面提高民族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重点支持民族自治县、城市民族区、民族乡(镇)单独设立的少数民族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办好中心城区和县镇少数民族幼儿园(班)。统筹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少数民族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办好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作用。办好民族预科教育,依托民族高校建立省民族教育预科基地,逐步将招生范围扩大到省内所有少数民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推进办学模式改革,突出办学特色,切实提高民族学校办学水平。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学工作。加大对“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课程教材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⒊全面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和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全省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实施教育援疆项目,积极开展民族教育对口支援。启动实施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九)特殊教育:为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⒈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办好现有特殊教育学校。继续实施国家中西部特教学校建设工程项目。没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县(市、区),要大力开展随班就读,探索送教上门或采取与外地特教学校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形式,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受教育机会。注重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康复训练和职业技能培养,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⒉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组织实施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在普通高校试办适合残疾人学习的专业,创造条件让更多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加大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力度。

⒊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力度;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5%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生活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齐所需教师,逐步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准入制度。加强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东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