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1年04月13日09:3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高等学校 考试招生 综合素质评价 科学发展观 教育改革 公共教育服务 本专科教育 教育法律法规

 

第六章 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十五)实行对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和分类指导。

完善高等学校的分类定位与指导。建立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分类评估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到2015年,形成各类型院校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分类发展格局。鼓励高等学校在本层次本类型中办出特色,创造品牌,争当一流。到2020年,每类高等学校均建成1—2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学校。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985工程”大学要以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广东现代化建设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重大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增强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211工程”大学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广东重大需求,培养造就一流学科队伍,创建一流学科平台,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大力开展支撑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努力将中山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将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理工类大学。

(十六)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保持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增长。充实高等教育资源,着力发展普通本专科教育,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智力的需求。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新设一批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鼓励有条件的成人高等学校改制为普通高等学校。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本科学校逐步退出成人本专科教育,其他普通本科学校逐步退出成人专科教育。合理确定层次结构,积极调整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比例。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积极培育与战略性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大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力度,着力提高工科专业比重,构建对现代产业体系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专业群。

完善大学园区(城)规划和功能定位。广州大学城要为提升广州的城市综合实力和我省的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园区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基地。深圳大学城、珠海大学园区、佛山大学园区、东莞大学园区要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成为我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典范区域。科学规划,把各大学园区(城)及其周边逐步建设成为高水平科技产业区和优质生活服务区,推进高等学校全面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巩固提升区域性高等教育基地的地位。湛江、汕头市是粤西、粤东中心城市,也是区域性高等教育基地,要大力支持所在地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高等教育园区,促进高等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

(十七)全面提高本专科教育质量和水平。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思想、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和技能型专科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相适应。深入实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加强办学基础设施、专业、课程、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促进。全面实施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加强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师范教育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教育质量保障与教学服务支撑体系建设计划,完善各类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

(十八)建立完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基础学科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学科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课程建设。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实行教学助理和研究助理制度,落实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利用社会资源,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推动研究生深入实际研究解决问题,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鼓励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和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建立研究生创新奖励制度。

(十九)增强高等学校的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提高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为科学研究提供基本保障。加强重点科研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扶持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和学术创新团队,支持一批科技创新专项,增强高等学校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完善以创新、质量为导向的高等学校科研和自主知识产权评价体系,大力表彰奖励科研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建立健全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聚集优势创新要素,鼓励和支持跨校、跨省、跨国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推动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联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逐步建立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状况监测评价与信息公布机制。

发挥高等学校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作用。围绕现代产业发展需要,支持高等学校参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完善省部产学研创新联动机制。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发机构和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共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支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示范性强的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支持高等学校参加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并规范管理高等学校科技企业。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具有世界视野、广东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人才优势和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党委和政府决策、企业经营管理、公民素质提升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服务。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重点研究基地,设立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突出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注重成果转化。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鼓励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

第七章 建立完善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十)推进继续教育发展。

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着重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规范化制度化。主要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发展成人本专科教育。依托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广播电视大学和职业院校,加强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展针对职业、生活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采取各种办学形式,推动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和转岗人员接受不同层次和年限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学历教育。鼓励有关学校整合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加强农民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老年人教育学习活动中心。

(二十一)推进教育资源社会共享。

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为各类人员提供教育服务的网络,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以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为依托,扩大现代远程教育规模。着力办好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充分发挥电大教育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大力推进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不断扩大社会成员以不同方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开放,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二十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推动学习型家庭、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引导全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好学崇教新风尚,提升科学文化素质。统筹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建成一大批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国家、省、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在全社会推广普通话,推行使用规范汉字。

第八章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十三)创新中小学德育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符合规律有特色的中小学德育体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改进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注重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促进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创建书香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加强法制教育、廉洁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强化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重视办好工读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大力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会规划人生和职业生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推进实施中小学德育骨干和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建设专业能力强、奉献精神好的德育骨干和班主任队伍。构建生态德育体系,探索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诚信银行”和中小学德育绩效评价制度,促进德育科学发展。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学生心理健康监护体系。改进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切实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加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力度,培养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形成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心理健康辅导者、就业创业指导者、勤工俭学协助者队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

(二十四)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

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体系。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计划、卫生保障计划和学生艺术展演计划。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的设施、器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职能部门、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加强国防教育,注重国防观念、军事知识和纪律作风教育。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技能训练。到2012年,全省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青少年体能素质和艺术素养明显提高。到2020年,形成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完善的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机制。

(二十五)加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把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实行全程化设计,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建立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推荐和就业援助等服务,实现学生就业创业从群体指导向个体指导的转变。加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和教材建设,让学生从步入校门开始即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创业指导。建立健全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多形式多渠道设立毕业生创业园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基本保障。

(二十六)建设社会资源大课堂。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形成社会育人合力。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实践基地、青少年宫等校外活动场所的育人作用。各类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科学馆(中心)、文化馆(站)、图书馆、体育馆(场)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经常性地开展历史、传统、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深入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将组织学生修学旅游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旅游、交通等行政部门和景区、食宿、交通等经营单位要提供优惠和便利。

建立健全联动育人机制,提升育人效果。创新学校、家庭、社区联系方式,完善联动育人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妇联密切配合,指导办好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积极运用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少年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和科研单位的作用,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繁荣优良文化,净化育人环境。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促进受教育者健康成长为目标,着力净化网络、网吧、荧屏声频、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运用教育、法律、行政、技术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实现长效管理。深入开展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体现时代特点、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成果的先进文化,营造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广东省教育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