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围绕“7+3”发展规划和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行动计划,加大企业技术改造与研发投入,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主导产业。省级工业发展资金重点向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倾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支持技术创新和担保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扶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扩大扶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和物流、旅游、文化、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支持公益型科研机构科研能力和条件建设,支持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推进科研装备自主研发,支持重要能源、资源、原材料及关键设备和元部件进口,引进先进技术。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实施。
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建设,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落实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政策,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项目实施,加大沱江、岷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资金扶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支持林业重点工程和草原生态建设,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
(三)切实增加“三农”投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公共投资、土地出让收入等向农业农村倾斜。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实施以奖代补和风险补助政策,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承保控制面。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深化贫困村村级组织互助资金工作。
加强生产能力建设。支持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新增1000万头出栏生猪生产能力和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实施。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农业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专合组织发展和扶贫解困工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建设,重点支持生猪、玉米和马铃薯产业发展。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强县。支持现代林业基地建设,加快林业产业强县建设,促进发展优势林产加工业。支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推进畜牧业提质扩面。支持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搭建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
(四)确保惠民政策落实,促进民生持续改善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和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确保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及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落实,推进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支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入,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做好就业促进工作。认真落实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促进政策,促进就业增长。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提高财政补助水平。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改革。继续做好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及困难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支持文化事业和计划生育。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文化工程。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促进文化企业和产业发展。继续实施农村家庭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特别扶助“三项制度”,认真落实震后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再生育工程等相关政策。
(五)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加强预算执行考核和结余资金管理,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完善定员定额体系,推行预算编制和资产管理有机结合。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管理改革,全面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提高监督实效。
完善财政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立分类区基本财力保障动态标准和奖补机制,加大对支出缺口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激励约束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奖补力度。继续规范政府间财力与事权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强化乡镇财政职能,切实保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动态监控政府性债务运行。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加强融资平台管理,防范财政风险。推进农村公益性债务化解工作,完善政府性债务化解奖补机制。
各位代表,做好2010年财政工作意义重大,完成2010年收支预算任务艰巨。我们将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