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退税调整 10%出口关税波及河南有色金属行业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2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7月1日起,我国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其中,将对出口电解铝、电解铅等有色金属初级产品征收10%的出口关税。昨日,河南省的上市公司河南豫光金铅( 18.79,-0.06,-0.32%)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豫光金铅)发布公告,称海关总署的《关于对部分商品进出口暂定税率进行调整的通知》,将对该公司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并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河南有色金属行业受一定影响

6月19日,财政部宣布,我国将从2007年7月1日起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其中高能耗的铝行业是调控的重点。而在本次调控中,将对全国出口电解铝、电解铅等有色金属初级产品征收10%的出口关税。

豫光金铅昨日的公告显示,豫光金铅2006年电解铅出口收入为119860万元(占2006年度电解铅销售收入总额的41.03%),2007年1~5月电解铅出口收入为38950万元(占电解铅销售收入总额的28.39%)。这意味着,豫光金铅将减少近1.2亿元的收入。

目前省内电解铝、电解铅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焦作万方( 29.92,-0.18,-0.60%)、中孚实业( 40.15,0.29,0.73%)、伊川电力和豫光金铅。受这一政策影响,作为河南出口商品排名第一的有色金属,是否会受到冲击?“目前还不好评说。”一位业内人士说。电解铝价格不会大幅下降“可以看出,电解铝、电解铅及其粗加工材料是本次政策调控的重点。而电解铝作为我省有色金属的主导产品,其所受的影响远较电解铅更受业内人士关注。”河南省有色金属协会副会长刘立斌表示。

据了解,2001年我国电解铝出口还只有6万吨,但是到第二年达到35万吨,到2005年达到71万吨。随着国家提出节能降耗的政策,2005年1月1日,国家取消电解铝企业的出口退税,抑制电解铝出口。

但新政策对电解铝企业的影响并不大。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有的电解铝企业还兼有铝加工产业,在国家鼓励铝加工产品出口的情况下,它们的初级铝加工产品,能抵消由于国家取消电解铝出口退税而增加的成本。因此,在国家取消电解铝出口退税之后,电解铝出口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据了解,2006年,全国电解铝出口仍在70万吨的高位。

于是国家在取消电解铝出口退税的基础上,又给电解铝加上一道“紧箍咒”——出口征收10%的关税。

“在某种程度上能抑制电解铝的出口,但是不会造成电解铝价格大幅下降。”刘立斌认为,目前,我国电解铝产能已经达到1200万吨,即便70万吨全部转为内销,也不会对电解铝的整体供求产生多大影响。

“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铝加工企业。”刘立斌认为,之前粗铝材加工分摊电解铝出口的成本,已引起国家重视。而目前一些发展形势好、技术先进的精加工铝材企业,可能要和粗加工的铝企业一同“背这个黑锅”。

来源: 东方今报

相关文章:
出口退税新政将实行 福建出口品五成将受影响
5部委联手发文大降出口退税 贸易顺差依然难解
出口退税下调导致多家公司预告利润面临缩水
多种中国原料药遭遇出口退税调整冲击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力度加大 力促产业结构升级
多家公司公告详解出口退税调整影响
服装出口退税下调2% 纺织企业处变不惊
出口退税率调整不给过渡期 行业面临大洗牌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