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迅:“你最后在鸟巢看过的也就十万人,太少了,你最后你想做旅游演出的时候,你吸引的是几百万人,那这些人如果他也是提早无论是在互联网上,还是在什么地方体验过你这个品牌,他就会被吸引,他就会去你长城脚下的《图兰朵》,会去你任何地方的,我们是做了一个三年的投资计划,我们希望三年在10个国家,演2、30场,能有一个很好的回报。”
叶迅告诉记者,这次鸟巢版《图兰朵》的1.2亿投资,有4000万元花在了营销上。
叶迅:“营销方面的一些创新的点,第一就是说我们在运作《图兰朵》的时候,不是把它只当做一个歌剧来做,我们是把它当做一个文化的品牌来做。”
按照出品方的计划,这条“图兰朵之链”将向两端延展,一端是全球巡演,在鸟巢演出完毕后,进行世界巡演;而另一端则是和旅游相结合的驻场演出,以及围绕剧中主人公“中国公主”开发衍生产品。
在为《图兰朵》做互联网营销的红杉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记者也感受到了更加直接的品牌营销手法。
“可能我们是做MARKETING(英语),做营销出身的吧,因为在营销里面它有一个终极的目标,要么是销售机会,要么是订单,所以它的关注度只会是这两个东西,它不会为了什么,好看或者很眩,在整个《图兰朵》票务推广的时候,希望能产生更多的影响,设计的中国公主,中国公主最后也是跟《凤凰卫视》中华小姐这个相结合,这个活动所有的推广呢,都是在互联网上来举办的,全是利用一些网络媒体的一些空间来完成了这样一个,从它的报名、选拔、作品的提交,全部是在互联网上来举行的。”
记者:“有多少人来参加这个评比,人多吗?”
“人比较多,像这个达到四万多,这个达到四万多,所以基本上特别是在这个活动当中,中国小子也是类似的,但是中国小子的关注度也会更高,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可能更有兴趣,所以基本上像中国小子的点击,每一个推广排在前位的,都是过百万的,现在鸟巢《图兰朵》基本上人人都在议论这件事情,而这件事情他不是靠传统的媒体来撬动的。”
张艺谋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张艺谋,当年曾用一句形象的话来给自己定位,“谁都知道我们是种萝卜的,卖萝卜是另外的人。”现在,张艺谋已经成为带动电影产业和演出产业的文化品牌,在这场变局中,他又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呢?我们不妨先来回放一段2002年底《英雄》上映时,他接受我们《经济半小时》采访的录像。
张艺谋:“我这次最大的体会就是我学会了、深深地了解了为投资人负责的这样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定要这样做,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投资人和导演就是一对搭档,这对搭档就是两条腿走路,它就可以使你的创作活动继续进行,如果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地互相负责任地往前走的话,我觉得这个所谓游戏规则就慢慢形成了。”
张艺谋最稳定的搭档是他的电影制作人张伟平,“二张”成为中国电影界一对最独特组合。2002年,《英雄》投资2.5亿,采取北京新画面、香港精都娱乐两家影业公司投资,一家外资银行商业贷款——三方分担的形式进行融资,这种纯商业化的投资使影片一开始就要遵循商业的规律。
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平:“我们用张艺谋的品牌,李连杰的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包括剧本的商业价值,它银行很快的就给你评估出来,很快就评估出来了,所以这个融资其实使中国电影真正地国际化。”
叶茂中:“有时候一个人的这种发展,尤其像他这样一个品牌的发展,周边的人,尤其是周边的资本启动的推动作用,实际上把它放在马车上,他坐在那个马车上不动,但那个的轮子一直在滚动,资本会推动他不断的向前,而且这种滚雪球的效应会越来越强,而且进来的资本会越来越大,过去可能别人投个几百万,几千万,后来投几个亿,我相信未来可能更大的投资还在等着张艺谋。”
虽然资本的车轮越滚越大,但记者看到坐在车上的张艺谋,更多坚持的还是“导演要对艺术创作负责任”的简单态度。
记者:“现在来找您合作的人是不是特别多?”
张艺谋:“是不少反正,其实这么多年一直挺多的,我都是选择的很少,我大部分是拒绝的可以说95%都拒绝。”
记者:“如果选择的话是什么标准?”
张艺谋:“是我自己的标准,其实不太用这种综合性的去考量它是我自己标准,就是首先我自己喜欢不喜欢,有没有兴趣,因为在商业角度来说是一个作品的理性市场分析,在个人创作角度来说是个情感,是个情感选择,就说你喜欢不喜欢这个很重要,你有没有创作冲动,分析起来头头是道,你这个导演根本就没有创作冲动,你就不会做好,所以我的选择常常是这个,是首先我有没有兴趣?我真的是有兴趣,那好,我真的有兴趣,我觉得有可发挥的地方,而且我自己能创造出一种感觉的东西来,这样子我才来接受这个事情,然后下来当然还有一大堆各种市场营销等等,你也会考量这个东西到底值不值,会怎么样它的前景如何,但那都是下一步,从我自己来讲就是一个非常感性的去判断自己有没有创作热情。”
记者:“您个人有没有碰到商业和艺术冲突的时候?”
张艺谋:“这会经常有的,经常有的。”
记者:“那怎么解决?”
张艺谋:“那其实不是我解决,我是一个导演,我只负责艺术,那就是那个投资商他要面对,就说现在这个项目,是多少钱,你能卖多少票,你现在能算出账来,那你就要面对,你做还是不做?他就要考量,我发现有时候投资商也很痛苦的。”
记者:“关于薪酬,我们还想讨论一下,您现在做的项目当中的话,你一般会选择是拿导演费还是说股份这样?”
张艺谋:“我都会选择拿导演费吧,我觉得那个比较简单一点,像印象系列那是因为人家都那么发展,公司那么要求,他们给我打招呼,我说行,你们爱怎么怎么做,但我自己觉着是比较,我愿意让自己简单化,因为发行和后期营销所有一大堆链条我都不太懂,我都不太懂,所以实际上你要是所谓的股份的话,你就会要介入那些东西去了解那些东西,你还反倒不踏实,何必呢?我都干净一点,希望简单一点。”
半小时观察:印象系列会不会成为皮尔卡丹?
在如何打造文化产业上面,我们常常把美国好莱坞当做一个标尺,什么时候能赶上好莱坞成了很多吃文化饭的人挥之不去的心结。然而,好莱坞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资本和市场运作手段,更因为它创造出了一整套完善的机制,来保证文化产品的艺术质量。
这让我想起了皮尔卡丹。在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大师的皮尔卡丹率先造访中国,皮尔卡丹也成为中国人接触的第一个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借助这样的先机,皮尔卡丹在中国大量地发展加盟商和合作伙伴,虽然他赚到了大把大把的钞票,但也过早地终结了这一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名声。
张艺谋的团队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生产出了一系列印象产品,由于时间还很短,我们很难评判它的结局。希望张艺谋的团队不仅打造出一个印象流水线,也能给观众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艺术之梦。(主编:马洪涛 记者:顾平 摄像:李慧、陈艳波、徐胜、毛云李、贡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