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已经过去大半,回过头来看,今年的基金行业大跨步向前发展。在短短9个月时间里,共发行93只新基金,2684.71亿元资金浩浩荡荡入市。不仅如此,指数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达到62.06%和46.94%,让基民们没事儿偷着乐。眼看着60周年国庆即将到来,记者梳理了今年基金的发展脉络。
两次新基发行高峰出现
伴随股市转折与基金业绩大幅提升,2009年新基金发行局面也大为改观。截至9月23日,2009年迄今已成立的新发基金共93只,募集规模共2694.71亿份。也就是说,今年前三季度有2694.71亿元资金入市。
据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从基金类型来看,偏股方向的基金成为发行主体,股票型和配置混合型基金占发行基金数量的60%以上。与经验相符的是,股市表现的持续好转为偏股基金的募集带来很大帮助,股票型基金平均募集规模明显超过其他类型基金。这一趋势随着股市不断走高愈加明显。一季度新发股票型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仅12.17亿份,二季度上升到36.28亿份,而三季度则进一步增长到137.13亿份。
配置混合型基金总体上并未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平均发行规模明显小于股票型基金;如果扣除嘉实回报、博时策略等大基金公司旗下的品牌基金,其平均募集规模仅为20.07亿份基金。这突出说明新基金发行受到股市走势及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的重大影响。
在债券市场整体遇冷的情况下,债券型基金发行却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发行频度;在2009年上半年保持着较为均衡的发行情况,发行规模也较为稳定。一方面是由于股市逆转过程中,投资者和基金公司对市场走势的预期存在滞后性,因此在上半年不少基金公司仍然延续去年的思路发行低风险产品;另一方面,债券型基金的第二个发行高峰出现在5月-6月间,且发行规模明显增大,说明股市的快速上涨引发投资者对风险的担心,股票型基金的赎回放大。
从发行节奏来看,2009年新基金发行有两个高峰期,即3-4月及6-7月;这与基金审批节奏有关。但从募集规模来看,3月以后各月募集的新基金总规模并未出现特别大的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投资者需求大致稳定的情况下,新基金密集发行对于扩大单只基金募集规模不利。
三大因素决定基金发行情况
每一家基金公司都希望发行规模大一些,80亿-100亿份的规模应该是理想状态。具体到单只基金的发行情况,不难发现,基金公司的品牌、渠道、产品特征是决定新基金发行规模的最主要因素。
品牌成“指挥棒”。2009年发行的新基金中,一线品牌基金公司发行的新基金募集规模明显高于二线基金公司;二线基金公司新基金募集规模明显高于三线基金公司。从今年发行情况最佳的10只新基金来看,华夏沪深300基金以247.72亿份规模,位列榜首,而易方达沪深300基金以167.46亿份规模位列其次。这两者均是靠品牌夺冠。
渠道作用依旧突出。新基金发行的银行渠道对于新基金募集情况仍然有重大影响。在优势银行渠道发行的新基金普遍成绩好于其他。今年发行情况最佳的10只新基金中,渠道为中国建设银行占5席、中国工商银行的占3席,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各1席。可见,渠道优势已经日渐突出。
产品特征为“后天因素”。如果说品牌、公司规模和实力都属于先天因素,那么,设计怎样的产品,就是基金公司更容易把握的“后天因素”。指数基金适应投资者需求成为发行最大赢家;长盛基金因为创新型基金产品长盛同庆分离基金而一炮打响,一举发行146.87亿份,准确瞄准了市场稀缺的创新基金,从而取得佳绩,名列发行规模榜第三位。
业绩影响相对弱化。从2009年新基金发行情况来看,老基金的业绩因素对基金发行的影响相对弱化。发行情况较佳的新基金,同一公司旗下基金的同期业绩未必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