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地就业利好当地经济发展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回乡以后的“出路”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能力特别强的返乡农民工,自己兴办小企业。二是就近在当地企业就业。三是放弃“打工”,不再去厂里找活,而是回到田间,继续务农。
“上述三种情况都对当地经济有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向本报记者分析,返乡农民工办企业,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周边人群的就业。留下来在当地就业的农民工,因为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加之自身能力素质较高,对当地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会起到促进作用。而回到农业上的农民工,因为在东部沿海城市里经过多年的打拼和熏陶,他们的眼界更宽了,信息渠道更多了,对市场的反应更灵敏了,因此即便是在农业领域从事一些新工作,比没有“出门”打过工的农民工更有能力做好一些。
另外,农民工在外打工多年,多少有点积蓄,这些积蓄不是用到再次到东部打工的旅途之中,而是把这些钱用在当地,对当地消费率的提升也会有促进。
但苏海南也认为“会有少许的负面影响”,比如东南沿海地区难免会出现用工短缺现象。
调查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农民工都愿意留在当地就业,特别在薪金水平都符合他们预期的情况下。
多年在外打工的安徽桐城农民代锦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以前‘出门’打工是因为外面活多,能挣钱,现在家里的机会也多了,而且有了孩子,就不想跑那么远了,不然孩子也跟着受罪,而且家里老人年纪大了也需要照顾。”
在刘勇看来,农民工就近找工作,对家庭、社会的和谐都有好处,最主要是促进了中西部发展。
前些年东部地区的收入水平比中西部要高一些,如果中西部地区有工业园区,很多企业进驻,就业机会就会大大增加。据刘勇掌握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从东部返乡回到中西部的大概有2000万人,其中有300万—400万人中途又回到沿海地区了。
刘勇建议,整个区域应该是大分散、小集中,各个地方还是要发展,这个发展要和人口的分布逐步一致,尽量发挥每一处国土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他强调人口一定要是流动的、户籍制度要加速改革,让农民工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发展的空间,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流动布局,国土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整个区域空间会更加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