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名人自杀事件,让人感觉世事无常,而最近歌星陈琳面临事业与感情的困境,也选择这种方式结束生命,更加让人唏嘘不已。其实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古今中外都是存在的。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状况的迅速变化,给人们的精神生活造成巨大的压力,人际关系的淡薄和精神寄托的匮乏,也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位的原因。那些逝去的生命总让人们扼腕叹息,逝者已去,愿他们安息。但在人们的心中,有很多问题:他(她)们为什么自杀?能够提前识别出潜在的自杀者吗?面对有自杀念头的人,我们可以做什么?
指导专家
严文华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李建中 :北京中晖月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
关于自杀的原因
人们遭受到的变故、危机和重大灾难并不直接构成自杀的原因,只有在这些事件危及人们的根本需求、安全感和生存的意义时,才会危及个体的平衡。
不同的心理学派对自杀原因有不同看法。
精神分析学派
自杀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们对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有着深深的内疚感,甚至罪恶感,当严重到无法摆脱时,有可能选择自杀;二是人们对外在世界、事件或他人的攻击性转移到内部,从而造成自杀;三是人们内心的某种谋杀或伤害意图付诸实施,用自己的死让别人不得安宁或终生痛苦、后悔莫及。
认知学派
自杀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们对世界、对生活、对工作或学习的认知产生偏差,用完全灰暗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二是人们用狭隘的视野去看待生活,只看到了负面的方面;三是人们对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无能无力,没有其他解决方法,别无选择,只能走向生命的终结。
应用危机理论
自杀的主要原因:一是发展性危机,这主要是在个人成长、求学或事业等发展过程中遇到危机。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大大小小这样的危机,所以它被看做是正常的。但有一些人就会跨越不了这些坎。二是情境性危机,这主要和突发性事件或强烈的、灾难性事件联系在一起,如交通事故、疾病等。三是存在性危机,这主要和人生目的、生活意义、工作意义等联系在一起。人们可能发现自己在这些方面没有答案,会产生空虚感、后悔感、无意义感等。
自杀的类型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Durkheim,1897)提出有三种类型的自杀:利己性自杀、失范性自杀和利他性自杀。利己性自杀是指因为不能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社会而有意识地自我毁灭;失范性自杀是指由于社会规范瓦解、个体无法忍受而用自杀来解脱;利他性自杀是指为了群体利益或某种信念而自杀。
有关自杀的6个谬误
1.不能和想要自杀的人谈论自杀,因为谈论自杀会诱发其自杀的行为。
事实并不是这样。以温和的、镇定、接纳的态度与对方交谈,可以让对方重新思考,可以赢得时间来做危机干预。更重要的是,理解、支持和接纳对想要自杀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苦闷会得到宣泄,他们的情绪会得到承托。有可能他们会因为这些温暖而留恋世界,把跨出去的那只脚收回来。
2.把自杀挂在嘴边的人不会自杀。
确实有一些人是这样。但也有一些自杀者会在发出预警信号后实施自杀,据研究80%的人自杀死亡者生前曾发出各种预警信号和求救声。当我们没法辨别对方属于哪一种时,最安全的策略是充分重视。
3.有过一次自杀念头的人总会想自杀。
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之间有一段长长的路。很多人在遇到一些危机时都曾动过一死了之的念头,但这只是短暂的念头,过后往往会克服危机,重新投入生活。
4.当一个人自杀行为未遂后,危机就结束了。
这不完全正确。如果一个人的目的只是用自杀去威胁别人,自杀未遂、达到目的后会停止。但如果一个人一心求死,因偶然原因自杀未遂,连续实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那些状态转变非常快、非常好的自杀未遂者值得关注,因为其背后可能酝酿着更大的危机。
5.自杀是冲动性行为。
这不完全正确。那些受到强烈情绪支配的自杀,确实有可能是冲动行为,但有些自杀行为是在强大理性支配下的行为,会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
6.只有严重的抑郁症者才会自杀。
不完全正确。有些严重的抑郁症者可能连实施自杀的动力和精力都没有了。那些处于抑郁加重、想要摆脱又无力摆脱的人自杀的危险性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