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救中心承担着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和首都重大意外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统一调度辖区内的卫生资源、现场急救、伤员转送,以及国际、国内大型活动和会议的医疗保障任务,被誉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北京急救中心医生缺口近四成,高强度、高风险,低工资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由于人员匮乏,医生不得不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已危及到北京120急救服务。
北京急救中心人事科科长刘红梅近一个月来走遍北京各大招聘会,甚至花钱做广告,就为了招收20名急救医生,但出乎意料的是,虽然现在就业形势严峻,最终签约的一半都不到:“今年确实很不理想。我们是20个本科生的接收计划,到目前为止只招了5个本科生。”
这5个人最终是否能留下,她心里也没底。事实上,刘红梅的担忧不无道理。北京急救中心西区分中心医生赵秀发2000年参加工作,当年与她一同分进来的共有十几个人,但如今其余大部分人已各奔东西:“2000年前跟我一起进急救中心的各科室加起来有13个。现在我知道的就只有我留下了。”
急救医生的短缺,考验着北京市120的急救能力。承担甲型流感机场转接任务的北京急救中心南区分中心舒艳告诉记者,为了不影响120救助,一些医生不得不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一个班12小时出六到七趟车比较合理,现在有点疲劳运转,12小时出10趟,有时甚至达到14、15趟。”
更为严重的是,人手短缺已经危及到病人的救治。北京急救中心东区分中心的医生陆洋说,在东区分中心由于急救医生人手有限,在急救中,即使他们拼尽全力,超负荷工作,有时也不能保证120急救需要:“在这段时间同时打进5个电话,只有3台救护车,剩下两个电话只能被告知没车。”
另外一个严峻的现实是,目前北京市急救电话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急救医生的缺口会进一步加大。急救医生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求职者为什么望而却步,入行者为何中途离开?北京急救中心人事科科长刘红梅表示,首先是社会对急救医生认知度出现了问题:“社会对这个专业的认知度低,造成了无论是需求者还是从业者都不是深度的了解。”
刘红梅说,由于急救医生劳动强度大,而且要经常面对各种职业风险,导致一些医生中途退却:“我们要面对传染病、精神病,甚至一些额外的暴力伤害。在现场打架斗殴的人员对我们来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病人和健康人。”
刘红梅说,专业评级体系上的空白也制约了急救事业的发展,目前卫生部规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里,还没有独立的急救医学专业。急救医生要评职称,只有选择其他系列,其中选择普通内科的占70%左右,但评定难度大通过率低,个人价值难以体现。
记者从6月底召开的全国120管理分会上了解到,缺少急救人员不仅仅是北京面临的现状,这一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与会人员呼吁,增设急救医学专业评级,满足急救人员的职业发展需要。在北京120急救中心,仍有一批人像赵秀发一样坚守岗位,对急救医生这一职业不离不弃,满足患者需求。但是随着急救医生数量不断萎缩,同时急救电话又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北京120服务压力将日趋严峻,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张永利认为,考虑急救队伍进口和出口问题刻不容缓:“1是建立大医院到急救中心的轮转方式;2是三年住院医的培训中抽半年到急救中心学习;3是从主治医到副主治医的下乡活动中抽一段时间到急救中心来,出院前急救。长期来讲,怎么建立一支机动灵活,反应灵敏而且北京市城乡都能覆盖的急救队伍,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课题。”(梁兴旺 曾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