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市民李先生不慎摔坏了腿,前往某三级医院急诊就诊。急诊骨科内,值班医生摸摸病人受伤的腿,顺带翻开了一旁的医学教科书,按图索骥找寻病根所在。病人不禁纳闷:照着书本看病,能看得好吗?该医生坦率告知:“我是研究脊柱骨科的,四肢骨科知识还要温习一下。”
医生分科过专过细的趋势,在现代医学教育中日趋明显。针对医学某个特定领域展开钻研,的确能发掘全新的预防与诊疗知识,但与此同时,新问题也冒了出来:临床医生的知识偏于狭隘,导致疾病诊断打折扣,造成患者就诊不便。
病人看病“兜圈子”
市民周女士前段时间头疼不已,在申城大医院兜了一大圈子,也没能得到确诊治疗。有的医生说是高血压引起的,应看神经内科;有的医生说是血管问题,建议看血管内科;也有医生说是颈椎不适引起的,去骨科吧……
记者走访本市各大医院发现,门诊医生挂牌中的分科越来越细。内科就分为心内科、消化内科、泌尿内科等亚专科。以心内科为例,还有专门研究房颤、心律失常、早搏、心肌炎的。有患者看着挂牌不禁困惑:“我的症状是胸闷胸痛,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疾病,到底该找哪个医生呢?”
过度依赖高精仪器
分科细化是现代医学一大特征。对付某个病变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可有效提高诊治率。不过,分科一旦过于细化,医生缺乏诊疗的全局理念,也容易引起临床的漏诊与误诊。市民孙女士觉得手臂有些麻木,到骨科医生处就诊,医生开了治疗肩颈综合征的药物。几天之后,她的病情并未好转,换了医院,医生提出拍个脑部CT,才得知已患脑梗塞,须立即入院治疗。
业内专家认为,而今医疗机构大多引进硕士生、博士生这样的高学历医生。他们还没来得及在临床上摸爬滚打,便一头“钻”进专科诊治之中。不少高学历医生诊断疾病时,过于依赖高精尖仪器,却忽视了医生诊治时的全局思考,为科学施治带来隐患。
“宽口径”培养是基础
上海中医大附属曙光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朱惠蓉认为:进入医院的医生应统一实行“宽口径”培养,让他们熟练掌握普遍性的疾病诊治知识;医生评到副高职称以上,则应选择几个较为擅长的专科,作为学科发展的突破点。
专家同时表示,医学的各个领域有相通之处,尤其在亚专科之间更是如此。初入院的医生应适当在一些科室轮转,全面打好基本功;即便有专攻的医生,也应顾及相关性疾病的诊治,这样才能实现诊断水平的提升,为患者带来切实好处。记者了解到,针对分科过细的现象,申城医学教育的模式已出现改变:研究生的主攻方向除了基础性研究外,还分出了临床性研究。临床性研究生以观察和接触临床病例为主要学习内容,这将有效改变高学历医生看病过“专”的现状。(记者 顾 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