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5日消息,据卫生部部长陈竺透露,新医改方案实施后民众看病自付比例会降低,药价会大幅下降。医改新方案有望在两会之后向社会公布。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我以为最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向亿万网民坦言。
两会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关注的焦点,而争论最多的当属公立医院改革。在近三年医改五项重点任务中,只有公立医院改革被定位为“试点”,足见其“难”。
这么难为什么一定要改?改革要跨过哪几道坎?就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及部分医药界的代表委员。
公立医院为何要“公”字当先?
“公立医院不姓公”——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翁国星直言,“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少,不到医院总经费的10%,只够发医院的退休金。”公立医院基本都在忙着从患者身上赚钱,沉重的看病负担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我国明确要建立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缓解看病难题,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认为:“医院是整个医药卫生体制的核心环节。如果不在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的同时改革扭曲的医院运行机制,再多的投入都有可能被医院‘吞’掉。”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公立医院不仅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力军,还肩负着关系整个医改全局的重要任务,如培训住院医生、开展各种医学科研、支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公立医院势在必行。
“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陈竺也指出,作为公共医疗卫生的主体,公立医院改革的大方向就是要体现公益性,要扭转公立医院创收的倾向,让其成为为人民群众医治大病、重病和难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理事长钟南山认为,如果能真正增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现在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很好解决。“但如果国家补贴不足,改革将很难推进。”
对此,陈竺委员指出,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医院补偿机制方面就要做比较大的改革,来自公共财政的投入要增加。从2009年开始,未来3年各级政府还将投入8500亿元落实医改五项重点工作。
另外,未来3年城乡医保补助标准的提高,也将间接增加对公立医院的补偿。
如何走出“以药养医”怪圈?
“国内不少地方的医院招标药品价格比没招标的还贵,而且还贵出不少,这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夏绩恩说。
夏绩恩代表调研发现,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医院的招标进价为26.3元,卖给病人要加上15%的加成,而该药同厂家、同规格、同批号的产品在药店销售却只有15元。
为何药品越招标越贵?夏绩恩代表指出,如此大的差价表明我们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尚待完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以药养医”机制在作祟,招标价越高意味着加成的数额越大,一些价廉药长期在临床上得不到应用而没有药厂愿意生产,以致几近绝迹。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吕燕玲代表认为,一些所谓新药,有效成分差别不大,定价却差很多,如一支青霉素只有几毛钱,而头孢三代、四代刚上市时一支上百元。
不少医药界代表委员反映,要切实解决“看病贵”问题,必须改变“以药养医”机制。这一机制不改变,投入到老百姓身上的医保经费最终会被大处方、大检查所抵消,老百姓得不到真正的实惠。
那么,该如何取消“以药养医”?医院减少的收入又怎么弥补?陈竺委员指出,新医改将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同时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以及增设药事服务费等,以增加医院收入。
如何满足医务人员的利益诉求?
最新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在患者反映看病贵看病难的同时,医务人员的委屈情绪也在调查中凸显。其中,40.9%的医护人员认为患者对其信任度降低了,37%的医务人员认为责任太重、执业环境差、压力大。
“全国600万医务人员是医改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如果忽视了这个群体,改革将很难成功。”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院长丁义涛说。
“成为医生要上5年甚至8年大学,医生承担着高风险,而且绝大多数是超负荷工作。”煤炭总医院院长王明晓说,“医务人员应该有一个与他们所付出代价相适应的待遇。”
对此,陈竺委员指出,公立医院改革面临一个“两难”处境:如何在维护公益性的同时调动医务人员提供服务的积极性。“没有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利益保证,病人的健康利益就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
“其实要求也不高,能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看齐就行。我们医院新来的住院医生工资就一千出头,与老师比都还有差距。”吕燕玲代表说出了基层医生的心里话。
王明晓告诉记者,10多年来我国物价翻了几倍,而医疗服务的价格却岿然不动,这难以体现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术价值。
陈竺委员也承认,“目前医疗卫生服务当中,技术服务的劳动价值在价格上没得到合理地体现。”医生的处方作为一种劳动和技术服务,适当有一些药事费的收取是合理的。“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试点来进行探索。”
同时,陈竺委员还指出,除收费调整外,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医院内部管理的改革也是一个关键内容,包括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
如何打破“管办分开”的坚冰?
卫生行政部门既是公立医院的主办方,又是监管者——我国现行的这一管理模式一直被社会诟病。
“这种管理模式造成卫生行政部门出资人缺位、监督机制失衡、执法不公、效率低下、在医院管理上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李铀认为,这样很难真正站在公众立场上监督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
对于这一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鼓励各地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赢利性和非赢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说,落实“管办分开”首先公立医疗机构要与行政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建立和健全其法人治理结构。
他指出,目前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处于事业单位的行政化旧体制中,在运行上又处在商业化状态。行政化与商业化的组合,扭曲了公立医疗机构的行为,致使它们一方面社会公益性淡化,另一方面又缺乏正常发展壮大的空间。
陈竺委员认为,当前应对“管办分开”有个全面的理解,“大卫生”格局下的“管办分开”不是简单地把公立医院从整个卫生活动当中剥离出去,公立医院是整个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当中的核心部分,它与其他系统的关联不能随意隔断。
李铀委员建议,在设区的市或县一级增设“医院管理局”或“医院管理中心”,使之独立于卫生行政部门,独立行使职权,负责区域内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和改革工作,而卫生部门则负责制定规划、依法监管、行业准入、公共卫生等管理。
“医院管理局通过制定细化的绩效考核办法,可以促进公立医院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李铀委员说。(记者 韩洁 周婷玉 周英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