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股市调整时期 奉行"现金为王"原则克制加仓欲望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0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最近因为股票严重被套,被朋友指出思维有紊乱之嫌。其实被套的股票就相当于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或是件不错的外套钱,所以我才奉行“死了也不卖”的精神,哈哈!但还是想写篇文章整理一下思绪,写给自己看看,同时和朋友们交流一下!

一、明确基金理财的目的

买基金的目的是用于投资还是消费?如果是投资每年的目标年化收益率是多少?如果是消费达到多少收益你准备落袋为安?

二、准备购买基金的年限?

一年,三年,五年……亦或长期投资作为养老金的补充或子女教育经费?

三、投资基金占据家庭流动资产的比重

除了基金你还有现金或其它及时变现的理财产品吗?前些天看到一个帖子有个妈妈因为病儿住院要卖基金十分不舍,我觉得连孩子的救命钱都买了鸡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不敢想象如果刚好那个基金处于封闭期或“暂停赎回”状态她又何去何从?

四、了解基金理财可能遭遇的风险

我觉得基金理财比较明显的风险有“本金受损”和“流动性”两个。

(这里特指股票型基金)

1、本金受损风险:虽然基金和股票有比较大的差别,套牢不会被套死,但是一段时间内本金受损的可能还是很常见的。短则几天, 多则数年……因此它和其他承诺保本的理财产品是不同的,新基民买基前要做好被套的心理准备。但是长远看本金受损的风险是暂时的,因为股市的大趋势是向上的。

2、流动性风险:除了新基金在封闭期内不能赎回之外,还有基金在遭遇“巨额赎回”的时候可能会发生“暂停赎回”而延缓赎回的情况……买基前一定要考虑到此类特殊情况,切莫把所有流动资产化为基金。

五、基金理财是否影响了你的生活和家庭?

对于有另一半的朋友来说,你买基的钱是否曾与伴侣沟通过?基金被套和本金受损是否可以获得伴侣的理解和支持?基金被套或流动性出现问题时,是否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和睦?

六、你的基金投资是否有自己的投资纪律?

你是否会为基金投资设立止赢点,止损点或者无论市场如何动荡都坚持长期投资,抑或“死了都不卖”的理念?我觉得无论开始任何投资,都应先设立自己的投资纪律,(什么纪律反倒不重要,即使“死了都不卖”对于基金也是某种大智慧),这样才会长期在市场生存下来。

七、自己关于加仓和赎回的想法

1、加仓:我刚买基金的时候也是奉行“大跌大加,小跌小加”的原则,但那时的股市还不到2000点。如果在几乎确认的调整期内还是贯彻此策略,不知道朋友们的余钱可以加上几次呢?我还是奉行调整期内“现金为王”的原则,尽量克制每跌就加仓的欲望。(我相信很多朋友对此会持不同意见的)

2、赎回:到了我的止损点以前,我暂时不考虑赎回。我的止损点此次设为最高收益下调20%,估计在3000点上下……(可能又卖在地板上了,呜呜)

如果想清楚以上问题,你觉得自己也有一定地风险承受能力,那么大胆地介入基金吧,我相信你的基金理财生活将是愉快和充实的!  

来源: 搜狐理财社区

相关文章:
关注“打新股”产品投资期限与产品收益率
像炒股票一样炒黄金
投基容易守基难
不怕套与打死也不卖
主动型基金与被动型基金哪个风险大
风云激荡后 投资者如何制定下半年投基策略
投资基金不宜过于关注应长期持有
没有理财经验可先介入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