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国电力、石化、通信行业竞争格局已成 -两岸军事安全机制引关注 马英九称两岸兵戎相见乃下下之策 -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征意见 六种费用不得计入定价成本 -中国债权国地位被夸大 中国经济面临"次萧条"之忧 沪率先回落 -京津冀高端人才可自由落户 京人大建议缩减低端劳动力 纲要全文 -中国上半年IPO融资额世界第一 四大行7月新增贷款2430亿元 -太阳风暴即将来临 2013年大爆发 中国首个机器人医生面世 -中国反腐进深水区 剑指隐性腐败 41位党政高官回复网友留言 -国家形象宣传片全球播放 50名人参演 文物局长:反对旧城改造 -各地高温至少40人中暑身亡 武汉被从四大火炉除名 福州最热
首页>>股市
IPO企业高新认证曝潜规则 补税风险成业绩隐忧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8 月 04 日 
关键词: 高新企业 IPO企业 证监局 企业所得税法 企业上市 企业业绩 补税 2008年 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在申报过程中,中介机构参与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记者以企业主的身份联系了其中一家名为广东博士科技有限公司的中介机构。一位姓苏的中介人士透露,“2008年以来,广东省每批申报认定的材料中,起码有70%以上的企业是聘请中介服务机构来代办整理的。”

据该中介人士介绍,在大专学历以上人数比例的处理上有很多“技巧”。例如,若大专学历以上人数较少,总人数就按公司交社保的人数来计算。这样一来,基数就会就降下来,大专学历以上人数比例就容易达标了,研发人员比例也可这样操作。但根据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应当为员工购买社保,所以对上市公司而言,就不应该有上述这种情况。

研发费用疑问重生

在研发费用占比方面,9家公司中有8家进行了披露,但有3家属于不达标。相对于员工结构,研发费用这一项的问题更是疑团重重。

今年6月上市的棕榈园林,披露的2009年度的研发费用占比为2.22%,未达到3%的要求。招股书同时声称,公司于2009年4月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2008年及以前年度,未对研发费用单独核算和归集。既然没有单独核算和归集,那不免让人产生疑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时,这些指标又是怎么产生的?

另根据《工作指引》规定,“为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如办公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此项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10%,另有规定的除外。”

但即便把研发费用再提高10%,多数公司仍达不到认定条件。比如乐通股份在 2009年9月16日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近三年,公司研发费用(不含科研使用的材料和产品领用等间接支出)分别为346.29万元、465.21万元和447.39万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79%、1.77%和1.49%”,公司的研发费用总额在上升,但占比却呈下滑趋势。2008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1.49%,仅为达标值的一半。更值得一提的是,连续三年在研发费用占比方面低于3%,不禁再生一问:乐通股份上市之前高新企业认定是怎么能达标的呢?

对于这些疑惑,记者从上述中介人士那里了解到,“先上车,再补票”是一般企业通常的做法。一些中介挂靠于某些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打起交道来比较方便,保证初查起来没问题”。

他还告诉记者,中介会帮助企业在初查时会将这些指标做好。所谓“做好”就是使申报材料上的指标达标。他还特意举了个例子,即便是企业没有研发中心,也可通过凑几个人头数来及时架构一个“研发中心”。研发费用可以通过购置的生产线来冲顶,还可以将其他生产线的折旧纳入进去,这样一来研发费用的开支就大幅提上去,甚至可以从无到有。还有其他一些“技巧”使研发费用的比例上升到达标程度,无非就是做大分子,减小分母之类的。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全球7月IPO已恢复到次贷危机前水平
中国上半年IPO融资额世界第一 A股跌幅全球第二
山西证券上市被紧急叫停 未达到券商IPO业绩规定
网宿科技IPO募集资金5.1亿元 使用率却仅为1/10
光大银行IPO在即 21家上市公司分享盛宴
光大银行IPO获通过 发行定价预计3元上下
A股将成全球IPO主角 全年IPO或达2.7万亿
广发证券没落危机:IPO保荐频遭否 内部危机重重
图片新闻:
"2010中国梦致敬盛典"隆重举行 吴建民龙应台等七人获奖(组图)
中国已有两百多架私人飞机 三年内或开放低空(图)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