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成为中小企业上市的点睛之笔,目前所带来的税收优惠将有助于这部分上市公司取得更好的业绩。
但最近,已有闽闽东和精艺股份两家上市公司,由于高新企业认定不达标,被地税部门追缴了企业所得税。另据媒体报道,有科技部官员直言,目前有50%的高新技术认证企业不符合条件,是靠虚假材料操作获得的。这无疑隐含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前沿,也是中小创新型企业的集散地。据科技部统计,截至今年1月,广东省已认定了3366家高新企业,认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据本报统计,广东(不包括深圳地区)在中小板上市的49家公司中,有37家获得高新技术认证,占比高达76%,另有13家创业板公司全都获得了高新技术认定。
为推动国家创新体制建设,揭示市场风险,我们选取了广东省作为高新企业认定达标风险的首个样本区域,今后我们还将陆续对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等区域进行调查。
2008年以来,广东证监局辖区IPO的中小板与创业板公司,获得高新企业资格认定的共有29家。记者查阅并统计了这29家企业的年报或招股书中披露的部分数据,发现仅根据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比、研发人员占比以及研发费用占比等三个“硬性”指标,就有9家公司存在高新技术认定不达标嫌疑。
员工结构谜团重重
在这9家企业中,最普遍的未达标条件是大专以上人数比例。其中国联水产的比例最低,为15%,仅是认定“门槛值”的一半,最接近的是国星光电,为28.60%。在研发人员数量和比例方面,9家公司中有6家进行了披露,其中3家在这一点上不达标,其中天龙集团为4.46%不足标准的一半,劲胜股份为7.10%,国星光电为9.37%。
大专以上人数比例,应该是一个最容易达标的条件,但这9家不达标的企业中,有6家出现此问题。如高乐股份公布2008、2009年度的数据显示,大专以上人数占比分别为22.97%和23.43%,虽然比例上升,但已是连续两年未能达标。
公开信息中如此明显不达标,却能通过高新企业认定,那么如何解释企业申报材料和公开披露资料中的数字不一致情况呢?
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曹君表示,在企业进行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的专项审计时,对于公司提交的员工情况材料,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不会进行专项核查。
记者注意到,在中注协2008年11月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中,也未明确提出对公司员工的人数要进行专门核查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只是按照公司呈报的数字进行统计,包括年报也是如此处理。这样就会给一些企业留下了钻空子的机会。” 曹君又提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