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专家评论
巴曙松:经济二次探底风险降低股市震荡加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实体经济复苏强劲,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在降低,预计2010年信贷增长速度依然不低。与此同时,强周期特征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加大,市场进入宏观数据与政策退出的博弈与波动期。
经济二次探底风险降低
从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数据看,市场一直担心的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在降低,主要是因为新开工项目增长依然强劲。因为票据融资规模的到期和替换,2009年下半年流入实体经济的信贷数据依然不低,例如2009年8月的信贷投放尽管只增长4104亿元,但当月的票据融资减少2500亿元左右,因此当月流入实体经济的信贷依然高达6000亿元以上。同时,政府高度关注政府投资带动的需求向市场驱动的需求的转换,并且在积极降低准入门槛来刺激民间投资的活跃,出口的恢复也可能在外部经济的带动下较早复苏,房地产市场2009年8月份的数据较预期更为乐观。
根据目前的各项数据计算,2010年1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将会超过11%,2010年2、3季度与2009年2、3季度同比会有轻微下降,但不会太大。2009年4季度,经济会有十分强劲的复苏,如果美国经济的复苏可以带动出口的恢复,这种复苏的强度还会更大。
在实体经济企稳复苏之后,对于结构调整的主题日益重视。不过,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结构调整的难度是不小的。如果到2010年上半年出口在美国经济复苏带动下复苏,届时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然还是出口、房地产和居高不下的投资;美国经济可能依然还是走的高负债、高消费的道路。如果到2010年出口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那么中国就必然只能被动加大外汇储备中美元的购买,中美经济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会依然存在。
强周期特征导致市场震荡加大
尽管从趋势上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强劲复苏的阶段,但从中国经济的增长格局看,经济金融体系内在的共振机制容易导致市场波动幅度的加大。
首先,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还是投资和出口,而投资和出口是波动幅度相当大的,这导致中国经济容易大幅起落。上市公司的估值受到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强烈影响,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必须高度关注宏观数据及其波动趋势。
其次,在主要的商业银行都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之后,银行的经营行为日益趋同性,激烈竞争使银行之间的市场份额等排名变得十分重要。这就使得不少银行几乎同步迅速扩张信贷,又几乎同步收缩信贷,必然导致信贷的大幅波动,从而造成市场的波动。在银行间市场也往往如此,因为这些主要的市场交易主体资金紧张或宽松的方向往往一致。
第三,在资产管理市场上,资产管理机构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等严重趋同,易导致市场的共振和大幅波动。十分遗憾的是,尽管市场已经意识到单边市场的种种缺陷,投资者进行主动风险管理的需求日益强烈,但目前中国依然没有推出股指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也很容易形成共振,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加大。
经济复苏与政策退出开始博弈
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在实体经济稳定复苏之后,必然会面对扩张性政策的退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2010年或者2009年底,整个市场会进入宏观数据与政策退出的博弈与波动时期。这种博弈的不同格局,会导致市场的大幅波动和震荡。具体来说,如果经济复苏的数据十分强劲,可能会对资本市场形成基本面的强劲支持,同时,这种强劲的复苏也会带来强烈的扩张性政策退出预期,成为推动市场下调的重要力量。
从中国来说,政策的调整实际上已经在进行,大致可以划分为:从反危机的超常规扩张政策,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次的阶段才是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中性;只有出现显著的通胀压力时,才可能从中性转向紧缩。这个转换的时机、力度以及对市场预期的引导都十分重要,如果力度把握不当,很可能导致市场的大幅波动。
因此,从政策的连续性出发,2010年依然会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会更为灵敏地进行动态微调。从信贷增长目标看,因为2009年新开工的一系列项目往往涉及的年限较长,因此,2010年预计信贷增长速度依然会不低。在具体的政策工具上,估计更多采用公开市场方面的数量型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