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市场急速萎缩
沪上一国有大行人士称,衍生品交易分两类:一类是银行发起的,一类是机构发起的,在境外机构、商业银行、企业之间,存在一种三角关系。在前几年的衍生品交易中,企业尤其是大国企、央企主导的居多,商业银行并不占据主动地位。
近年来中央企业在投资金融衍生品领域投资的屡屡失败,早已引起监管层的高度重视。2008年四季度,中国航空公司和东方航空公司先后爆出因为国际油价大幅下降,造成两大航空公司在衍生市场上的投资出现巨额亏损。
“企业有可能到时候赖银行的账,而吃亏的往往是银行。现在衍生品交易,实际上成为一种授信。企业就是不还款,银行来兜底。”上述大行人士心有余悸。
因此,《通知》下发,对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机构客户交易衍生产品的管理意义重大。不过,由于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种种衍生品黑幕,内地的机构衍生品交易已降至冰点。
“复杂的衍生品全不做了,仅仅做那些人民银行在国内市场推出的最基本品种,比如利率互换、掉期等等,而这才是最有用的。”上述股份制银行资金部人士感叹,他个人甚至对复杂衍生品持有负面看法:那都是骗人的产品。
而上述外资投行人士表示,自去年夏天以来,向内地的机构客户销售复杂衍生品已非常困难。这一方面是监管较严,另一方面则是市场波动很大,“从那时开始基本上都停了,我们做企业客户的同事日子不好过。”
另一家外资法人银行人士说,经过金融危机之后,外资银行对结构性产品的流程、客户细节等方面做了一定调整。产品设计方面,则减少了结构复杂的产品,增加保本类产品。
“企业都知道了中信泰富的教训,因此听到衍生品都怕了。而去年比较火的规避汇率的产品现在也冷却了,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下降了。”
袁增霆称,衍生品交易多数时候都是商业银行私下的操作,从统计口径上很难统计。雷曼兄弟破产后,衍生品交易市场受到严重破坏,交易对手或破产或遭到削弱,国内企业和商业银行都停止了相关交易。
“但随着金融危机过去,衍生品市场必将卷土重来,因此出台政策进行规范还是很有必要的。”上述外资行人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