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中资银行和企业在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的制度缺陷,相关部门积极着手填补漏洞。日前有消息称,银监会正在研究出台文件,对境内银行和企业客户开展金融衍生品交易进行严格规范。同时,由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牵头制定的《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管理办法》正在进行中。业内人士表示,海外金融衍生品交易隐藏巨大风险,规范此类行为有利于维护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利益,也有利于我国的金融安全,作为个人投资者,应慎买此类高风险产品。
银监会拟严格规范金融衍生品交易
据了解,银监会准备出台的文件属于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的系列举措之一,对于企业和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将涉及多个部门。为了规范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银监会此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得投资股票市场。文件当中也涉及到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规定理财资金用于投资金融衍生品或结构性产品的,商业银行或其委托的境内投资管理人应具备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资格,以及相适应的风险管理能力。
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让部分中资企业在金融危机当中损失惨重,特别是一些参与大宗商品套保的企业,无一例外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国资委多次要求央企加强对金融衍生品业务的管理。7月9日,国资委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央企集团总部加强金融衍生业务的监控,并及时向国资委上报从事金融衍生业务的情况。
央行酝酿场外金融衍生品管理新规
日前获悉,《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在制订中,这是一部全面针对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的法规。据了解,《办法》由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牵头制定,已数易其稿。7月下旬,专门针对《办法》的讨论会在京郊召开。
“《办法》的出台能够鼓励市场成员进行创新。”一位参会人士透露,《办法》十三条提出:“市场参与者可根据市场需要研究开发衍生产品,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他同时希望《办法》对新产品备案后是否能推向市场进行明确。
在今年上半年,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冯光华曾公开表示,国内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业务领域仍没有成型的业务规章,法制建设相当滞后。今年3月,交易商协会公布了《中国银行(601988,股吧)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2009年版),标志着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制度建设的开始。在《办法》制订过程中,交易商协会提出,要求提供衍生产品交易服务的金融机构向协会提交风险敞口情况,同时建议《办法》明确规定由协会承担市场数据备案、汇总和分析工作。
而多位金融机构人士都表示,希望《办法》能给产品创新预留下空间。一位大行人士称:“希望监管部门能明确一个从新产品备案直至面市的体系,建立高效而灵活的新产品推出机制。”事实上,《办法》仍表明“新产品推出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规定”。一位市场人士坦言,这在实质上仍未摆脱“一个产品一个管理办法”的制度模式。“目前《办法》充分体现了加强市场监管的总体思路,但总体上还是比较保守。”
另外,还有商业银行建议,“因为衍生产品的变化类型多样,复杂程度不一,简单的创新产品应与复杂产品的推出机制不同。此外,考虑到市场参与者的研发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差异,建议将市场参与者区别对待。”
金融衍生品收紧个人慎买高风险产品
金融衍生品本为对冲风险
所谓金融衍生品,主要是一些含有期货、期权,采用保证金交易方式的金融产品。这类产品一般都是高杠杆的,必须满足约定条件才能获得预期的高收益,约定条件一般是某个事件或价格,如果达不到,不仅没有收益,还会把本钱亏光,甚至还要倒贴不少钱。
重点提示:金融衍生品本来是为投资者对冲投资风险而设计的,比如投资者手中持有美元,面临汇率风险,即一旦美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他就有很大损失,为了规避这个风险,投资者可以购买一种金融衍生品,当美元对人民币贬值时,这个金融衍生品将会产生收益,弥补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如果美元对人民币升值,投资者只会损失掉购买这个金融衍生品的本金,这就是风险对冲。但是如果投资者手中并没有美元,也购买了这个金融衍生品,那他就没有对冲风险的需求,而是把这个金融衍生品当成了投机的工具,如果他看对了方向,即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他将获得高额的收益,如果看错了方向,那他的本金就会全部亏光,这与赌博其实没两样。
境内银行衍生品不得投机
据悉,银监会拟订的文件中将规定,今后和企业客户开展衍生品交易时,境内银行需更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要求客户详细说明所面临风险及其具体形成机制,据此设计产品且不得超过对冲风险的范围。简言之,境内银行向企业客户提供的衍生品不得用于投机,仅能用于规避风险。业内人士称这意味着过去中资银行通过“背对背”平盘方式充当外资银行产品销售渠道的做法将遭遇“红灯”。
在这种模式中,境外金融机构和境内企业谈好一笔交易,将中资银行拉进来与企业进行交易,之后再由中资银行与境外金融机构之间反向平盘。在此过程中,中资银行获得无风险佣金,但大部分收益归境外金融机构。“国内投资者与外资银行互为交易对手,一方看涨,另一方看跌,外资银行赚的钱其实就是投资者亏的钱,中资银行在中间只是一个中介,是帮助双方交易平盘的。”业内人士表示。而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背对背”交易,主要由于中资银行产品设计和定价能力不到位。另外,银行也有一种销售冲动,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压力下为完成销售指标,不得不大力推销这类产品。
购买复杂金融衍生品应慎重
银行金融衍生品是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业内人士表示,正是由于海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这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兜售给了不明真相的普通投资者,才导致了危机的蔓延,国内不少企业也都中了招,买了一些此类产品,亏损累累。据了解,去年秋,随着金融危机爆发,一大批境内企业和机构从事衍生品交易后出现大面积亏损,最典型的是欧元CMS(Constant Maturity Swap,固定期限互换利率)。去年年中,欧元长短期利率出现罕见倒挂现象,这一小概率事件使原以为风险不大的企业损失惨重。一系列巨亏事件亦引起银监会重视,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明确提出坚决反对在高杠杆率下搞金融创新,坚决反对产品复杂化。
“目前国内银行销售给个人客户的金融衍生品倒不多。”南京某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以前银行确实有一些复杂金融衍生品,但后来出了问题,投资者也知道了,逐渐就不卖了。现在银行销售的金融衍生品都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一般都保本,风险不大。“对于那些条款比较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投资者还是应该慎重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