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中国股市的“全流通元年”,人们对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市场制度建设充满期待。但因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困难,股市改革进程出现变数,诸多预期的改革难以推出。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跌落和制度缺陷进一步显露,人们对改革的方略也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说,2008年是劫难也是机遇,留下遗憾也留下了经验。
本期财经大盘点推出的《2008年股市八大“望眼欲穿”》,是对人们预期已久和新近预期的重大改革事项进行梳理,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全景参照。
总策划:董少鹏
主撰稿:张志伟 美术设计:张云
最后的冲刺为什么如此漫长?
“望眼欲穿”之融资融券
融资融券有助于改变券商“靠天吃饭”的局面,增强券商的抗风险能力,一直被作为弱市中的利好,受到券商和普通投资者的“宠爱”。
2008年融资融券在做最后的冲刺,2009年应是其终点。
对中国资本市场而言,“融资融券”这个概念并不陌生。2006年6月,证监会就发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管理办法》。2008年4月证监会就《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证券营业网点若干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证券公司分公司监管规定(试行)》三项文件公开征求意见。2008年4月国务院正式出台《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等规范,为融资融券做好法规准备。
2008年10月初,经国务院同意,证监会宣布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10月25日,11家证券公司启动了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的全网测试。融资融券进入倒计时。
12月1日,根据之前发布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审批暂行规定》,证券公司在这一天可以申请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但由于试点证券公司的资质条件和标准尚未最终明确,融资融券试点申请暂缓步伐。
也许融资融券还有一些环节需要完善,但融资融券不会“只闻脚步声”了。
“望眼欲穿”之平准基金
民间高温101度,官方温度不可测
2008年,中国股市遭遇连续暴跌,市场信心严重不足。不少专家提出建立平准基金,吸纳减持的大小非,稳定股市。广大普通投资者对此十分欢迎和期盼。
对于建立平准基金,以第三任证监会主席周正庆的呼声最为突出,其表态被理解为半官方的声音。以周正庆为代表的人士认为,政府采取必要措施干预市场是世界各国的通用做法。当前应抓紧建立股市平准基金,对股市出现的异常波动及时干预。
以北大教授曹凤岐等为代表的学者方队支持政府设立平准基金救市。外资机构以龚方雄为代表,他们也认为平准基金会推出。
平准基金推出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官方仍未正式表态。是在酝酿还是在搁置,悬念颇多。
“望眼欲穿”之B股出路
历史问题要遗留到何时?
B股市场改革势在必行,早已丧失融资能力的B股市场依然会像遗弃的孩子一样缩在角落里,让中国金融改革的蓝图失色。
历史上,B股市场曾发挥过很大作用,早年外汇紧张,以此募集美元或港币,到国外进口设备是必要的。
B股改革是制度变革,也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其意义无异于股权分置改革。设想中的B股改革方案有不少,主要有三:一是并到A股;二是并到H股;三是个案解决。讨论了多年,至今没有结果。
10月15日,丽珠集团在深交所发布了关于回购部分B股事项进展公告,丽珠集团的动作是连续的。12月2日,丽珠集团在深交所继续发布回购B股的公告。据悉,11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珠海市中心支局批准了丽珠集团的回购方案。
根据《上市公司回购股份补充规定》的规定,股份回购后要在10日内注销,也就是说,证监会已经为B股公司及市场的走向提供了一个路径选择:通过回购并注销股份,实现B股的市场化消亡。
回购注销也只是个案,更大范围的解决B股问题,遗留给了2009年。
“望眼欲穿”之二次发售
十月怀胎盼顺产
股指创调整新低、大小非减持沦为众矢之的。2008年4月21日,证监会推出大小非大宗交易平台市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小非的减持压力,但对大小非的恐慌情绪并未消解。
2008年8月,随着解禁高峰期的来临,监管层向市场传递出信息:要进一步通过制度来缓解大小非减持压力。具体包括,研究通过券商中介达成交易,引入二次发售机制等。
被称为大小非“减震器”的二次发售浮出水面。
“二次发售”走上前台,受到了市场人士的欢迎。“二次发售”将会放缓大小非解禁的节奏,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利于提振市场信心。
“二次发售”的主要含义是,将解禁大小非委托给券商管理,二者利益将捆绑一致,从而达到大小非并非减持才能实现保值增值和满足资金需求;减少对二级市场冲击;实现券商新的盈利渠道,帮助券商战略转型。
8月20日的股市,受到“二次发售”拟出台利好提振的券商股,先引领股市走出这波绝地反击,沪指气势如虹,接连收2400点、2500点大关,以7.63%年内第三大单日涨幅完美收官。
“二次发售”虽“胎动”,但未胎生,也许管理层正在评估各环节的风险,更加稳妥推出。
|